# Webpack5
Webpack 是目前最热门的前端工程化「模块打包工具」,它设计的初衷是「解决前端模块化问题」,让我们实现如何「高效的地管理和维护项目中的每一个资源」,目前最新版本 Webpack5,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但它依旧不忘初心,始终没有改变它是一个前端打包工具的初衷,它所做的事情就是:「分析项目结构,找到并加载所依赖的资源模块,把一些不被浏览器支持的特性(如 Sass,TypeScript,ES6+、JSX 等)转换和打包成浏览器兼容的格式来使用」。
# 资源模块
资源模块(asset module) 是一种模块类型,它允许在 js 代码中引入其它资源文件(字体,图片、样式等),以前只能通过 loader 加载器来实现,而 Webpack5 中通过 asset module 轻松实现。
Webpack5 实现了 4 种新的模块类型,通过 Rule 的 type 属性设置:
- asset/resource 输出一个单独的文件并导出 URL。之前通过使用 file-loader 实现。
- asset/inline 导出一个资源的 data URI。之前通过使用 url-loader 实现。
- asset/source 导出资源的源代码。之前通过使用 raw-loader 实现。
- asset 在导出一个 dataURI 和发送一个单独的文件之间自动选择。之前通过使用 url-loader,并且配置资源体积限制实现。
- 如果设置成 asset/inline,则会把图片对应的 dataURI(base64 编码)写入到打包后的 js 文件中,这样的好处是减少页面的 http 请求数量,加快页面渲染速度。
- 如果设置成 asset,则会根据图片的大小在 asset/inline 和 asset/resource 中自动选择
- 默认大于 8KB 导出单独文件,小于等于 8KB 导出 dataURI(可通过 Rule 的 parser.dataUrlCondition.maxSize 去设置,单位是:Byte 字节)
# loader 和 plugin
Loader 是用来解决资源文件的加载和编译问题,它只在模块加载环节工作。
而 Plugin 就是用来处理 loader 工作以外的自动化工作:用来增加 Webpack 在项目自动化构建方面的能力,能作用于 Webpack 工作流程的方方面面,正是有了 Plugin,让 Webpack 几乎无所不能。
# 插件 (Plugin)
- 自动生成所需的 html 文件
- 实现打包前清除 dist 输出目录的内容
- 拷贝不需要打包的资源文件到输出目录
- 压缩 webpack 打包后的输出文件
- 自动化部署
html-webpack-plugin
:生成 html 文件并自动引入打包后的 js 文件。要生成多少个 html 文件就 new 多少个 Plugin。clean-webpack-plugin
:实现在打包前先清除之前生成的文件。webpack 5.20.0 以上版本只需要设置 output.clean 为 true 就行。copy-webpack-plugin
:在实际开发中还有很多不需要经过 webpack 构建的文件(如:favicon.ico、robots.txt 等),这些文件最终都需要部署到服务器,所以也需要放到最终的输出目录,可以通过该插件来实现复制,避免手动操作。
- Q:webpack 和 webpack 插件似乎“知道”应该生成哪些文件?
- A:答案是,webpack 通过 manifest,可以追踪所有模块到输出 bundle 之间的映射。通过
WebpackManifestPlugin
插件,可以将 manifest 数据提取为一个 json 文件以供使用。
# 加载器(Loader)
webpack 使用加载器的顺序是从后往前调用。
css-loader
:处理项目中的样式文件,css-loader
默认支持*.module.css
格式的样式文件实现模块化,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文件采用该命名方式,哪不配置modules:true
,也能实现 css 模块化。style-loader
:把 css 代码写入页面 style 标签。css模块(css module)
:css-loader
默认支持*.module.css
格式的样式文件实现模块化。postcss-loader
:配合autoprefixer
与browserslist
自动添加浏览器内核前缀,从而实现样式兼容写法。- 先安装加载器与依赖:
npm install postcss-loader autoprefixer
- 配置 browserslist(可在
package.json
或.browserslistrc
中配置):{"browserslist": ["last 2 versions","> 1%","not IE 11"]}
- webpack 配置:
options.postcssOptions.plugins=['autoprefixer']
- 然后正常编写样式代码即可,打包时会自动加上前缀
- 先安装加载器与依赖:
sass-loader
:sass 加载器,该加载器依赖 sass 模块,所以需要一并安装:npm install sass-loader sass
,并对.scss
文件使用该 loader 即可。babel-loader
:使用 Babel 对 ES6+的新特性的代码进行转换,一般转换成 ES5 代码。先要安装babel-loader
,它需要依赖@babel/core
:npm install babel-loader @babel/core @babel/preset-env
。@babel/preset-env
是用来解决浏览器兼容问题的预设,能根据当前的运行环境,自动确定你需要的 plugins 和 polyfills,强力推荐。对 js 文件设置use:{loader:'babel-loader',options:{presets:['@babel/preset-env']}}
即可。
# 详解 webpack 中的 hash、chunkhash、contenthash 区别
hash 一般是结合 CDN 缓存来使用,通过 webpack 构建之后,生成对应文件名自动带上对应的 MD5 值。如果文件内容改变的话,那么对应文件哈希值也会改变,对应的 HTML 引用的 URL 地址也会改变,触发 CDN 服务器从源服务器上拉取对应数据,进而更新本地缓存。但是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这几种 hash 计算还是有一定区别。
# hash
hash 是跟整个项目的构建相关,同一次构建过程中生成的哈希都是一样的,只要项目里有文件更改,整个项目构建的 hash 值都会更改,并且全部文件都共用相同的 hash 值。
# chunkhash
根据入口文件进行依赖文件解析、构建对应的 chunk,生成多个 bundle,把公共依赖库和我们的代码文件分开,但是如果某个文件变了,那么引用它的文件也会跟着改变。
采用 hash 计算的话,每一次构建后生成的哈希值都不一样,即使文件内容压根没有改变。这样子是没办法实现缓存效果,我们需要换另一种哈希值计算方式,即 chunkhash。
chunkhash 和 hash 不一样,它根据不同的入口文件(Entry)进行依赖文件解析、构建对应的 chunk,生成对应的哈希值。我们在生产环境里把一些公共库和程序入口文件区分开,单独打包构建,接着我们采用 chunkhash 的方式生成哈希值,那么只要我们不改动公共库的代码,就可以保证其哈希值不会受影响。
# contenthash
文件内容不改变,contenthash 就不变。
在 chunkhash 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 index.css 被 index.js 引用了,所以共用相同的 chunkhash 值。但是这样子有个问题,如果 index.js 更改了代码,css 文件就算内容没有任何改变,由于是该模块发生了改变,导致 css 文件会重复构建。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 extra-text-webpack-plugin 里的 contenthash 值,保证即使 css 文件所处的模块里就算其他文件内容改变,只要 css 文件内容不变,那么不会重复构建。
一般用于 CDN。
// 示例
const MiniCssExtractPlugin = require("mini-css-extract-plugin"); // 新增
module.exports = {
mode: "production",
entry: {
index: "./src/index.js",
chunk1: "./src/chunk1.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chunkhash].js",
},
module: {
// 新增
rules: [
{
test: /\.css$/,
use: [MiniCssExtractPlugin.loader, "css-loader"], // 单个loader时可以直接 -> loader:'css-loader'
// use: ['style-loader', "css-loader"], // 先使用css-loader,再使用style-loader
// 更多配置的时候使用对象的形式,简单配置的直接使用字符串即可
// use: [
// "style-loader",
// {
// loader: "css-loader",
// options: {
// modules: true,
// },
// },
// ],
},
{
test: /\.png$/,
use: ["url-loader"], // webpack4
// webpack5
// type:'asset/resource', // 取代url-loader
// generator: {
// filename: "img/[name]-[hash][ext]",// 设置输出的文件名和保存的路径
// },
},
],
},
plugins: [
// 新增
// 提取css插件
new MiniCssExtractPlugin({
// Options similar to the same options in webpackOptions.output
// both options are optional
filename: "[name].[contenthash].css",
}),
],
externals: {
// 通过cdn引入的库,不需要打包
jquery: "jQuery",
"react-dom": "ReactDOM",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 总结
hash 所有文件哈希值相同; chunkhash 根据不同的入口文件(Entry)进行依赖文件解析、构建对应的 chunk,生成对应的哈希值; contenthash 计算与文件内容本身相关,主要用在 css 抽取 css 文件时。
- 不管是在 chunkhash 还是 contenthash,修改 css 都会引发 js 和 css 的改变;
- 在 chunkhash 时,由于 js 和 css 的 chunkhash 是一样的,所以修改了 js,会导致整个 chunk 的 chunkhash 改变,它们俩是同一个 chunkhash,肯定就都变了;而在 contenthash 时,js 修改不会影响 css 的改变。
# Hot Module Replacement(HMR)--热模块替换
见名思意,即无需刷新在内存环境中即可替换掉过旧模块。与 Live Reload 相对应。在 webpack 的运行时中 __webpack__modules__
用以维护所有的模块。
而热模块替换的原理,即通过 chunk 的方式加载最新的 modules,找到 __webpack__modules__
中对应的模块逐一替换,并删除其上下缓存。
webpack-dev-server
将打包输出 bundle 使用内存型文件系统控制,而非真实的文件系统。此时使用的是 memfs (opens new window)模拟 node.js fs API;- 每当文件发生变更时,webpack 将会重新编译,
webpack-dev-server
将会监控到此时文件变更事件,并找到其对应的 module。此时使用的是 chokidar (opens new window)监控文件变更; webpack-dev-server
将会把变更模块通知到浏览器端,此时使用 websocket 与浏览器进行交流。此时使用的是 ws(opens new window);- 浏览器根据 websocket 接收到 hash,并通过 hash 以 JSONP 的方式请求更新模块的 chunk;
- 浏览器加载 chunk,并使用新的模块对旧模块进行热替换,并删除其缓存;
# 如何提升 webpack 构建资源的速度
# 更快的 loader: swc
在 webpack 中耗时最久的当属负责 AST 转换的 loader。当 loader 进行编译时的 AST 操作均为 CPU 密集型任务,使用 Javascript 性能低下,此时可采用高性能语言 rust 编写的 swc。
module: {
rules: [
{
test: /\.m?js$/,
exclude: /(node_modules)/,
use: {
loader: "swc-loader",
},
},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 持久化缓存: cache
webpack5 内置了关于缓存的插件,可通过以下配置开启。它将 Module、Chunk、ModuleChunk 等信息序列化到磁盘中,二次构建避免重复编译计算,编译速度得到很大提升。
如对一个 JS 文件配置了 eslint、typescript、babel 等 loader,他将有可能执行五次编译,被五次解析为 AST:
- acorn: 用以依赖分析,解析为 acorn 的 AST
eslint-parser
: 用以 lint,解析为 espree 的 AST- typescript: 用以 ts,解析为 typescript 的 AST
- babel: 用以转化为低版本,解析为 @babel/parser 的 AST
- terser: 用以压缩混淆,解析为 acorn 的 AST
而当开启了持久化缓存功能,最耗时的 AST 解析将能够从磁盘的缓存中获取,再次编译时无需再次进行解析 AST。
{
cache: {
type: "filesystem";
}
}
2
3
4
5
- 在 webpack4 中,可使用 cache-loader 仅仅对 loader 进行缓存。需要注意的是该 loader 目前已是 @depcrated 状态。
module.exports = {
module: {
rules: [
{
test: /\.ext$/,
use: ["cache-loader", ...loaders],
include: path.resolve("src"),
},
],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 多进程: thread-loader
- thread-loader 为官方推荐的开启多进程的 loader,可对 babel 解析 AST 时开启多线程处理,提升编译的性能。
- 把这个 loader 放置在其他 loader 之前,放置在这个 loader 之后的 loader 就会在一个单独的 worker 池(worker pool)中运行。
- 每个 worker 都是一个单独的有 600ms 限制的 node.js 进程。同时跨进程的数据交换也会被限制。
- 可以在 options 中配置 workers:即产生的 worker 的数量,默认是 cpu 的核心数;workerParallelJobs:一个 worker 进程中并行执行工作的数量,默认为 20;poolTimeout:闲置时定时删除 worker 进程,默认为 500ms;等参数。
module.exports = {
module: {
rules: [
{
test: /\.js$/,
use: [
{
loader: "thread-loader",
options: {
workers: 10,
},
},
"babel-loader",
],
},
],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在 webpack4 中,可使用 happypack plugin,但需要注意的是 happypack 已经久不维护了。
# 如何分析前端打包体积
在 webpack 中,可以使用 webpack-bundle-analyzer (opens new window)分析打包后体积分析。
其原理是根据 webpack 打包后的 Stats (opens new window)数据进行分析,在 webpack compiler 的 done hook (opens new window)进行处理。
compiler.hooks.done.tapAsync("webpack-bundle-analyzer", (stats) => {});
在查看页面中,有三个体积选项:
- stat: 每个模块的原始体积
- parsed: 每个模块经 webpack 打包处理之后的体积,比如 terser 等做了压缩,便会体现在上边
- gzip: 经 gzip 压缩后的体积
// ANALYZE=true npm run build 设置环境变量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BundleAnalyzerPlugin = require("webpack-bundle-analyzer").BundleAnalyzerPlugin;
function f1() {
return webpack({
entry: "./index.js",
mode: "none",
plugins: [process.env.ANALYZE && new BundleAnalyzerPlugin()],
});
}
f1().run((err, stat)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如何正确地进行分包
# 为什么需要分包?
- 一行代码将导致整个 bundle.js 的缓存失效
- 一个页面仅仅需要 bundle.js 中 1/N 的代码,剩下代码属于其它页面,完全没有必要加载
# 如何更好的分包?
# 打包工具运行时
webpack(或其他构建工具) 运行时代码不容易变更,需要单独抽离出来,比如 webpack.runtime.js。由于其体积小,必要时可注入 index.html 中,减少 HTTP 请求数,优化关键请求路径
# 前端框架运行时
React(Vue) 运行时代码不容易变更,且每个组件都会依赖它,可单独抽离出来 framework.runtime.js。请且注意,务必将 React 及其所有依赖(react-dom/object-assign)共同抽离出来,否则有可能造成性能损耗。(因 webpack 依赖其 object-assign,而 object-assign 将被打入共同依赖 vendor.chunk.js,因此此时它必回加载,但是该页面并不依赖任何第三方库,完全没有必要全部加载 vendor.chunk.js)
# 高频库
一个模块被 N(2 个以上) 个 Chunk 引用,可称为公共模块,可把公共模块给抽离出来,形成 vendor.js。
- 问:那如果一个模块被用了多次 (2 次以上),但是该模块体积过大(1MB),每个页面都会加载它(但是无必要,因为不是每个页面都依赖它),导致性能变差,此时如何分包?
- 答:如果一个模块虽是公共模块,但是该模块体积过大,可直接 import() 引入,异步加载,单独分包,比如 echarts 等
- 问:如果公共模块数量多,导致 vendor.js 体积过大(1MB),每个页面都会加载它,导致性能变差,此时如何分包
答:有以下两个思路
- 思路一: 可对 vendor.js 改变策略,比如被引用了十次以上,被当做公共模块抽离成 verdor-A.js,五次的抽离为 vendor-B.js,两次的抽离为 vendor-C.js
- 思路二: 控制 vendor.js 的体积,当大于 100KB 时,再次进行分包,多分几个 vendor-XXX.js,但每个 vendor.js 都不超过 100KB
# 使用 webpack 分包
- 在 webpack 中可以使用 SplitChunksPlugin (opens new window)进行分包,它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 minChunks: 一个模块是否最少被 minChunks 个 chunk 所引用
- maxInitialRequests/maxAsyncRequests: 最多只能有 maxInitialRequests/maxAsyncRequests 个 chunk 需要同时加载 (如一个 Chunk 依赖 VendorChunk 才可正常工作,此时同时加载 chunk 数为 2)
- minSize/maxSize: chunk 的体积必须介于 (minSize, maxSize) 之间
- 以下是 next.js 的默认配置,可视作最佳实践: 源码位置: next/build/webpack-config.ts (opens new window)
{
// Keep main and _app chunks unsplitted in webpack 5
// as we don't need a separate vendor chunk from that
// and all other chunk depend on them so there is no
// duplication that need to be pulled out.
chunks: (chunk) =>
!/^(polyfills|main|pages\/_app)$/.test(chunk.name) &&
!MIDDLEWARE_ROUTE.test(chunk.name),
cacheGroups: {
framework: {
chunks: (chunk: webpack.compilation.Chunk) =>
!chunk.name?.match(MIDDLEWARE_ROUTE),
name: 'framework',
test(module) {
const resource =
module.nameForCondition && module.nameForCondition()
if (!resource) {
return false
}
return topLevelFrameworkPaths.some((packagePath) =>
resource.startsWith(packagePath)
)
},
priority: 40,
// Don't let webpack eliminate this chunk (prevents this chunk from
// becoming a part of the commons chunk)
enforce: true,
},
lib: {
test(module: {
size: Function
nameForCondition: Function
}): boolean {
return (
module.size() > 160000 &&
/node_modules[/\\]/.test(module.nameForCondition() || '')
)
},
name(module: {
type: string
libIdent?: Function
updateHash: (hash: crypto.Hash) => void
}): string {
const hash = crypto.createHash('sha1')
if (isModuleCSS(module)) {
module.updateHash(hash)
} else {
if (!module.libIdent) {
throw new Error(
`Encountered unknown module type: ${module.type}. Please open an issue.`
)
}
hash.update(module.libIdent({ context: dir }))
}
return hash.digest('hex').substring(0, 8)
},
priority: 30,
minChunks: 1,
reuseExistingChunk: true,
},
commons: {
name: 'commons',
minChunks: totalPages,
priority: 20,
},
middleware: {
chunks: (chunk: webpack.compilation.Chunk) =>
chunk.name?.match(MIDDLEWARE_ROUTE),
filename: 'server/middleware-chunks/[name].js',
minChunks: 2,
enforce: true,
},
},
maxInitialRequests: 25,
minSize: 20000,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 JS 代码压缩 minify 的原理是什么
通过 AST 分析,根据选项配置一些策略,来生成一棵更小体积的 AST 并生成代码。
目前前端工程化中使用 terser 和 swc 进行 JS 代码压缩,他们拥有相同的 API。
常见用以压缩 AST 的几种方案如下:
# 去除多余字符: 空格,换行及注释
一般来说中文会占用更大的空间。多行代码压缩到一行时要注意行尾分号。
# 压缩变量名:变量名,函数名及属性名
缩短变量的命名也需要 AST 支持,不至于在作用域中造成命名冲突。
# 解析程序逻辑:合并声明以及布尔值简化
# 解析程序逻辑: 编译预计算
在编译期进行计算,减少运行时的计算量。
# 15 个 Webpack 优化点
# 构建时间的优化
# thread-loader
多进程打包,可以大大提高构建的速度,使用方法是将 thread-loader 放在比较费时间的 loader 之前,比如 babel-loader,数组中右侧的 loader 先执行。
# cache-loader
缓存资源,提高二次构建的速度,使用方法是将 cache-loader 放在比较费时间的 loader 之前,比如 babel-loader,同上。
# 开启热更新
在 plugins 中增加 webpack 提供的热更新插件new webpack.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
,并配置devServer.hot=true
。
# 合理设置 exclude & include
{
//....
test: /\.js$/,
//使用include来指定编译文件夹
include: path.resolve(__dirname, '../src'),
//使用exclude排除指定文件夹
exclude: /node_modules/,
use: [
'babel-loader'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 构建区分环境
- 开发环境:去除代码压缩、gzip、体积分析等优化的配置,大大提高构建速度
- 生产环境:需要代码压缩、gzip、体积分析等优化的配置,大大降低最终项目打包体积
# 提升 webpack 版本
# 打包体积优化
主要是打包后项目整体体积的优化,有利于项目上线后的页面加载速度提升
# CSS 代码压缩
CSS 代码压缩使用css-minimizer-webpack-plugin
,效果包括压缩、去重
# JS 代码压缩
- JS 代码压缩使用
terser-webpack-plugin
或者 uglify,实现打包后 JS 代码的压缩;
const TerserPlugin = require('terser-webpack-plugin')
const CssMinimizerPlugin = require('css-minimizer-webpack-plugin')
optimization: {
minimizer: [
new CssMinimizerPlugin(), // 去重压缩css
new TerserPlugin({ // 压缩JS代码
terserOptions: {
compress: {
drop_console: true, // 去除console
},
},
}), // 压缩JavaScript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tree-shaking
tree-shaking 简单说作用就是:只打包用到的代码,没用到的代码不打包,而 webpack5 默认开启 tree-shaking,当打包的 mode 为 production 时,自动开启 tree-shaking 进行优化。
# source-map 类型
source-map 的作用是:方便你报错的时候能定位到错误代码的位置。它的体积不容小觑,所以对于不同环境设置不同的类型是很有必要的。
使用
SourceMapDevToolPlugin
进行更细粒度的配置。查看source-map-loader
来处理已有的 source map。配置 devtool 来控制 source map。
- 开发环境:
devtool: 'eval-cheap-module-source-map'
, 开发环境的时候我们需要能精准定位错误代码的位置 - 生产环境:
devtool: 'nosources-source-map'
, 生产环境,我们想开启 source-map,但是又不想体积太大,那么可以换一种类型 - 验证 devtool 名称时,我们期望使用某种模式,注意不要混淆 devtool 字符串的顺序,模式是:
[inline-|hidden-|eval-][nosources-][cheap-[module-]]source-map
module.exports = [
"(none)", // 生产包不配置devtool时,不生成 source map。性能最佳。build和rebuild速度都是最快的。具有最高性能的生产构建的推荐选择。缺点就是生产出了问题没法直接定位调试。
"eval", // 具有最高性能的开发构建的推荐选择。
"eval-cheap-source-map", // 开发构建的权衡选择。
"eval-cheap-module-source-map", // 开发构建的权衡选择。
"eval-source-map", // 使用高质量 SourceMap 进行开发构建的推荐选择。
"source-map", // 具有高质量 SourceMap 的生产构建的推荐选择。
"cheap-source-map", // 没有列映射(column mapping)的 source map,忽略 loader source map。
"cheap-module-source-map", // 没有列映射(column mapping)的 source map,将 loader source map 简化为每行一个映射(mapping)。
"inline-cheap-source-map", // 类似 cheap-source-map,但是 source map 转换为 DataUrl 后添加到 bundle 中。
"inline-cheap-module-source-map", // 类似 cheap-module-source-map,但是 source map 转换为 DataUrl 添加到 bundle 中。
"inline-source-map", // 发布单个文件时的可能选择
"hidden-source-map", // 没有参考。仅将 SourceMap 用于错误报告目的时的可能选择。用于错误上报。
"nosources-source-map", // 不包括源代码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打包体积分析
使用webpack-bundle-analyzer
插件可以审查打包后的体积分布,进而进行相应的体积优化
# 打包速度分析
使用speed-measure-webpack-plugin
插件可以审查打包后的体积分布,进而进行相应的体积优化
# 用户体验优化
# 模块懒加载
如果不进行模块懒加载的话,最后整个项目代码都会被打包到一个 js 文件里,单个 js 文件体积非常大,那么当用户网页请求的时候,首屏加载时间会比较长,使用模块懒加载之后,大 js 文件会分成多个小 js 文件,网页加载时会按需加载,大大提升首屏加载速度。在配置路由时使用 lazy 动态 import 页面组件。
# Gzip
Gzip 的内核是 Deflate,目前我们压缩文件用得最多的就是 Gzip。
使用compression-webpack-plugin
,开启 Gzip 后,大大提高用户的页面加载速度,因为 gzip 的体积比原文件小很多,当然也需要后端的配合。
- Gzip 是高效的,压缩后通常能帮我们减少响应 70% 左右的大小
- Gzip 并不保证针对每一个文件的压缩都会使其变小
- Gzip 压缩背后的原理,是在一个文本文件中找出一些重复出现的字符串、临时替换它们,从而使整个文件变小。根据这个原理,文件中代码的重复率越高,那么压缩的效率就越高,使用 Gzip 的收益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 一般来说,Gzip 压缩是服务器的活。本质可以理解为我们以服务器压缩的时间开销和 CPU 开销(以及浏览器解析压缩文件的开销)为代价,省下了一些传输过程中的时间开销。
- 服务器的 CPU 性能不是无限的,如果存在大量的压缩需求,服务器也扛不住的。服务器一旦因此慢下来了,用户还是要等。Webpack 中 Gzip 压缩操作的存在,事实上就是为了在构建过程中去做一部分服务器的工作,为服务器分压。
plugins: [
// ...
// gzip
new CompressionPlugin({
algorithm: "gzip",
threshold: 10240,
minRatio: 0.8,
}),
];
2
3
4
5
6
7
8
9
# 开启和关闭gzip模式
gzip on;
# gizp压缩起点,文件大于1k才进行压缩
gzip_min_length 1k;
# 设置压缩所需要的缓冲区大小,以4k为单位,如果文件为7k则申请2*4k的缓冲区
gzip_buffers 4 16k;
# 设置gzip压缩针对的HTTP协议版本
gzip_http_version 1.0;
# gzip 压缩级别,1-9,数字越大压缩的越好,也越占用CPU时间
gzip_comp_level 2;
# 进行压缩的文件类型
gzip_types text/plain application/javascript text/css application/xml;
# 是否在http header中添加Vary: Accept-Encoding,建议开启
gzip_vary on;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小图片转 base64
对于一些小图片,可以转 base64,这样可以减少用户的 http 网络请求次数,提高用户的体验。webpack5 中url-loader
已被废弃,改用asset-module
{
test: /\.(png|jpe?g|gif|svg|webp)$/,
type: 'asset',
parser: {
// 转base64的条件
dataUrlCondition: {
maxSize: 25 * 1024, // 25kb
}
},
generator: {
// 打包到 image 文件下
filename: 'images/[contenthash][ext][query]',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合理配置 hash
我们要保证,改过的文件需要更新 hash 值,而没改过的文件依然保持原本的 hash 值,这样才能保证在上线后,浏览器访问时没有改变的文件会命中缓存,从而达到性能优化的目的。
output: {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 给js文件加上 contenthash
filename: 'js/chunk-[contenthash].js',
clean: true,
},
2
3
4
5
6
# 首屏优化之 CDN 加速
通过把类似 echart、element-ui、lodash 等第三方依赖库单独提取出,从而减小打包的体积大小,通过 chainWebpack 中配置 externals 属性后的依赖插件不会被打包进 chunk 。而使用 CDN 加速、缓存也能加快访问速度。
- 在 index.html 中手动引入 cdn 链接。并修改 webpack 配置,不再把 cdn 引入的依赖打包进 chunk。
const IS_PRO =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module.exports = {
//... 其他基本配置
chainWebpack: (config) => {
if (IS_PRO) {
config.externals({ echarts: "echarts" });
}
},
};
2
3
4
5
6
7
8
9
- 通过 html-webpack-plugin 将 cdn 注入到 index.html 之中。需要修改 webpack 配置。
const cdn = {
css: [],
js: ["https://cdn.jsdelivr.net/npm/echarts@4.8.0/dist/echarts.min.js"],
};
// 通过 html-webpack-plugin 将 cdn 注入到 index.html 之中
config.plugin("html").tap((args) => {
args[0].cdn = cdn;
return args;
});
2
3
4
5
6
7
8
9
# 首屏优化之代码分割-splitChunks 拆包优化
- Bundle Splitting: 这个过程提供了一种优化构建的方法,允许 webpack 为单个应用程序生成多个 bundle 文件。因此,可以将每个 bundle 文件与影响其他文件的更改进行分离,从而减少重新发布并由此被客户端重新下载的代码量,并且运用浏览器「缓存」。
- 拆分的越小,文件越多,可能会有更多 Webpack 的辅助代码,也会带来更少的合并压缩。但是,通过数据分析,文件拆分越多,性能会更好。
- Code Splitting: 代码分离指将代码分成不同的包/块,然后可以「按需加载」,而不是加载包含所有内容的单个包。一般配合路由懒加载。通过 Webpack4 的 import()语法。
- webpack 默认配置下会把所有的依赖和插件都打包到 vendors.js 中,有些可能是 app.js 。所以,对于大量引入第三方依赖的项目,这个文件会非常的大。而对于在特定页面中才会使用的插件也会造成性能浪费。这时拆分和异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包的大小本地打包完成时可以看到,若想更仔细的分析可以通过插件
webpack-bundle-analyzer
;
splitChunks: {
chunks: "async",// 哪些chunks需要进行优化,async-按需引入的模块将会被用于优化,initial-被直接引入的模块将会被用于优化,all-全部都会被用于优化。
minSize: 30000,// 打包优化完生成的新chunk大小要> 30000字节,否则不生成新chunk。
minChunks: 1,// 共享该module的最小chunk数
maxAsyncRequests: 5,// 最多有N个异步加载请求该module
maxInitialRequests: 3,// 一个入口文件可以并行加载的最大文件数量
automaticNameDelimiter: '~',// 名字中间的间隔符
name: true,// chunk的名字,true-自动生成,false-由 id 决定,string-缓存组最终会打包成一个 chunk,名称就是该 string。
cacheGroups:{// 要切割成的每一个新chunk就是一个cache group。
styles: {
name: 'style',
test: m => m.constructor.name === 'CssModule',// 用来决定提取哪些module,可以接受字符串,正则表达式,或者函数,函数的一个参数为module,第二个参数为引用这个module的chunk(数组)。
chunks: 'all',
enforce: true,
priority: 40,
},
emcommon: {
name: 'emcommon',
test: module => {
const regs = [/@ant-design/, /@em/, /@bytedesign/];
return regs.some(reg => reg.test(module.context));
},
chunks: 'all',
enforce: true,
priority: 30,// 优先级一样的话,size大的优先被选择。
},
byteedu: {
name: 'byteedu',
test: module => {
const regs = [
/@ax/,
/@bridge/,
/axios/,
/lodash/,
/@byted-edu/,
/codemirror/,
/@syl-editor/,
/prosemirror/,
];
return regs.some(reg => reg.test(module.context));
},
chunks: 'all',
enforce: true,
priority: 20,
},
default: {
minChunks: 2,
priority: 1,
chunks: 'all',
reuseExistingChunk: true,// 当module未变时,是否可以使用之前的chunk。
},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 webpack 构建流程
- 通过 yargs 解析 config 和 shell 的配置项
- webpack 初始化过程,首先会根据第一步的 options 生成 compiler 对象,然后初始化 webpack 的内置插件及 options 配置
- run 代表编译的开始,会构建 compilation 对象,用于存储这一次编译过程的所有数据
- make 执行真正的编译构建过程,从入口文件开始,构建模块,直到所有模块创建结束
- seal 生成 chunks,对 chunks 进行一系列的优化操作,并生成要输出的代码
- seal 结束后,Compilation 实例的所有工作到此也全部结束,意味着一次构建过程已经结束
Webpack 插件统一以 apply 方法为入口,然后注册优化事件,apply 方法接收一个参数,该参数是 webpack 初始化过程中生成的 compiler 对象的引用,从而可以在回调函数中访问到 compiler 对象。
apply(compiler) {
//Compiler 对象包含了 Webpack 环境的所有配置信息,包含options、loaders、plugins等信息。这个对象在 Webpack 启动时被实例化,它是全局唯一的,可以简单地将它理解为 Webpack 实例。
compiler.hooks.thisCompilation.tap("SplitChunksPlugin", compilation => {
//Compilation 对象包含了当前的模块资源、编译生成资源、变化的文件等。当 Webpack 以开发模式运行时,每当检测到一个文件变化,一次新的 Compilation 将被创建。Compilation 对象也提供了很多事件回调供插件做扩展。通过 Compilation 也能读取到 Compiler 对象。
let alreadyOptimized = false;
//当编译开始接受新模块时触发
compilation.hooks.unseal.tap("SplitChunksPlugin", () => {
alreadyOptimized = false;
});
//在块优化阶段的开始时调用。插件可以利用此钩子来执行块优化。
compilation.hooks.optimizeChunksAdvanced.tap(
"SplitChunksPlugin",
chunks => {
//核心代码
}
);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开发工具
在每次编译代码时,手动运行 npm run build
会显得很麻烦。webpack 提供几种可选方式,帮助你在代码发生变化后自动编译代码:
webpack's Watch Mode
webpack-dev-server
webpack-dev-middleware
多数场景中,你可能需要使用 webpack-dev-server
。
# 使用 watch mode(观察模式)
可以指示 webpack "watch" 依赖图中所有文件的更改。如果其中一个文件被更新,代码将被重新编译,所以你不必再去手动运行整个构建。唯一的缺点是,为了看到修改后的实际效果,你需要手动刷新浏览器。
{
"scripts": {
"test": "echo \"Error: no test specified\" && exit 1",
"watch": "webpack --watch",
"build": "webpack"
}
}
2
3
4
5
6
7
# webpack-dev-server
通过devServer能在本地开发环境创建一个服务器,该服务器基于express,它能实现当项目中的代码发生改变的时,除了打包编译外,还可以帮助我们自动刷新浏览器从而实现实时展示效果。
- 安装:
npm install webpack-dev-server
- 安装后只需要在 webpack.config.js 配置文件中设置 devSever 属性即可,可以设置成一个空对象,因为 devServer 能实现零配置启动。
- 零配置启动服务器,默认端口为 8080:
npx webpack-dev-server
或npx webpack server
- 服务器启动后,devServer 会监听着项目文件的变化,当文件有修改时自动重新打包编译,并采用 HMR 热替换或自动刷新浏览器方式更新页面效果。但与 watch 模式不同,webpack 为了让效率更快,这些打包操作并没生成具体的文件到磁盘中,而是在内存中完成的,所以我们并不会在实际的目录中看到打包后的文件效果。
- 配置参数
- static:指定静态资源目录(默认是 public 文件夹) 一般用来存放一些不经过 webpack 打包的静态资源文件(如:favicon.ico)
- port: 指定服务器端口(默认:8080)
- hot: 是热模块替换启用(默认:true)
- open: 是否自动打开浏览器(默认:false)
- historyApiFallback: 是否支持 history 路由(默认:false),可以设置访问页不存在时的默认跳转路径。
- host:默认情况下,只有本机才能访问 devServer 服务器,通过设置 host 为 0.0.0.0 让局域网其它设备也能访问
- compress: 启动 gzip 服务器压缩
- proxy: 服务器代理(一般用于解决 ajax 跨域问题),基于 http-proxy-middleware 的代理服务器
- 默认情况下,代理时会保留主机头的来源(请求头中的 Origin 字段为
http://localhost:8090
),有的接口服务器可能会对 Origin 字符进行限制,我们可以将 changeOrigin 设置为 true 以覆盖此行为,设置后 Origin 字段就被覆盖为http://127.0.0.1:8081
。
webpack-dev-server
在编译之后不会写入到任何输出文件。而是将 bundle 文件保留在内存中,然后将它们 serve 到 server 中,就好像它们是挂载在 server 根路径上的真实文件一样。如果你的页面希望在其他不同路径中找到 bundle 文件,则可以通过 dev server 配置中的 devMiddleware.publicPath 选项进行修改。webpack-dev-server
会从output.path
中定义的目录中的 bundle 文件提供服务,即文件将可以通过http://[devServer.host]:[devServer.port]/[output.publicPath]/[output.filename]
进行访问。
// webpack.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mode: "development",
entry: {
index: "./src/index.js",
print: "./src/print.js",
index: {
import: "./src/index.js",
dependOn: "shared", // 配置 dependOn option 选项,这样可以在多个 chunk 之间共享模块
},
another: {
import: "./src/another-module.js",
dependOn: "shared",
},
shared: "lodash",
},
plugins: [
new HtmlWebpackPlugin({
title: "Development",
}),
],
output: {
filename: "[name].bundle.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clean: true, // 在每次构建前清理 /dist 文件夹,这样只会生成用到的文件。
},
devtool: "inline-source-map",
//...
devServer: {
// 4.x版本写法
contentBase: path.resolve("./public"),
// 5.x版本写法
static: path.resolve("./public"),
port: 8090,
hot: true,
open: true,
// historyApiFallback: true,
historyApiFallback: {
rewrites: "./404.html",
},
host: "0.0.0.0",
compress: true,
proxy: {
"/api/search": {
target: "http://127.0.0.1:8081", // target表示代理的服务器url
pathRewrite: {
// pathRewrite表示路径重写,key表示一个正则,value表示别名
"^/api": "/api", // 即用 '/api'表示'http://localhost:8081/api'
},
changeOrigin: true,
},
},
},
optimization: {
runtimeChunk: "single", // 单个 HTML 页面有多个入口时,可以防止webpack在运行时创建同一模块的两个实例,同时减少为给定页面加载模块所需的 HTTP 请求数。
splitChunks: {
chunks: "all", // 将公共的依赖模块提取到已有的入口 chunk 中,或者提取到一个新生成的 chunk。
// 将第三方库(library)(例如 lodash 或 react)提取到单独的 vendor chunk 文件中,是比较推荐的做法,这是因为,它们很少像本地的源代码那样频繁修改。因此通过实现以上步骤,利用 client 的长效缓存机制,命中缓存来消除请求,并减少向 server 获取资源,同时还能保证 client 代码和 server 代码版本一致。
cacheGroups: {
vendor: {
test: /[\\/]node_modules[\\/]/,
name: "vendors",
chunks: "all",
},
},
},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 使用 webpack-dev-middleware
webpack-dev-middleware
是一个封装器(wrapper),它可以把 webpack 处理过的文件发送到一个 server。webpack-dev-server
在内部使用了它,然而它也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 package 来使用,以便根据需求进行更多自定义设置。
需要调整 webpack 配置文件,配置output.publicPath='/'
,在 server 脚本使用 publicPath,以确保文件资源能够正确地 serve 在 http://localhost:3000
下。然后在根目录添加 server.js 文件,然后添加一个 npm script,以使我们更方便地运行 server:"server": "node server.js"
。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webpackDevMiddleware = require("webpack-dev-middleware");
const app = express();
const config = require("./webpack.config.js");
const compiler = webpack(config);
// 告知 express 使用 webpack-dev-middleware,
// 以及将 webpack.config.js 配置文件作为基础配置。
app.use(
webpackDevMiddleware(compiler, {
publicPath: config.output.publicPath,
})
);
// 将文件 serve 到 port 3000。
app.listen(3000, function () {
console.log("Example app listening on port 3000!\n");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多页应用和单页应用
- 多页 MPA:指一个应用中有多个页面,页面跳转时是整页刷新。在多页面应用程序中,server 会拉取一个新的 HTML 文档给你的客户端。页面重新加载此新文档,并且资源被重新下载。由于入口起点数量的增多,多页应用能够复用多个入口起点之间的大量代码/模块(需要自行配置:例如使用
optimization.splitChunks
为页面间共享的应用程序代码创建 bundle)。 - 所谓基于 webpack 实现多页面应用,简单来将就是基于多个 entry,将 js 代码分为多个 entry 入口文件。
module.exports = {
// 1.此时仅仅是根据这三条配置打成了三个chunk包:pageOne.js/pageTwo.js/pageThree.js
entry: {
pageOne: "./src/pageOne/index.js",
pageTwo: "./src/pageTwo/index.js",
pageThree: "./src/pageThree/index.js",
},
// 2.还要配合htmlWebpackPlugin,把上面的三个chunk分别生成到对应的html文件里,才算是实现多入口。要生成几个html就调几遍。
// 缺点是:如果只改动了其中一个chunk,其他chunk也要重新打包。
plugins: [
new htmlWebpackPlugin({
filename: "pageOne.html",
chunks: ["pageOne"],
template: path.resolve(__dirname, "../public/index.html"),
}),
new htmlWebpackPlugin({
filename: "pageTwo.html",
chunks: ["pageTwo"],
template: path.resolve(__dirname, "../public/index.html"),
}),
new htmlWebpackPlugin({
filename: "pageThree.html",
chunks: ["pageThree"],
template: path.resolve(__dirname, "../public/index.html"),
}),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单页 SPA:指只有一个主页面的应用,浏览器一开始要加载所有必须的 html, js, css。所有的页面内容都包含在这个所谓的主页面中。但在写的时候,还是会分开写(页面片段),然后在交互的时候由路由程序动态载入,单页面的页面跳转,仅刷新局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