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 Java

2022/9/30

# Learn Java - Basic

# 基础语法

  1. 定义变量要先声明类型
  2. 数组的声明和定义:int[] arr={1,2,3,5}String[] str=new String[5]
  3. this
  4. == : 基本类型比较的是具体数据值,引用类型比较的是引用地址值
    • 字符串拼接时,如果没有变量参与,都是字符串直接相加,编译之后就是拼接之后的结果,会复用串池中的字符串。(可以用==比较)
    • 如果有变量参与,每一行拼接的代码,都会在内存中创建新的字符串,浪费内存。(不可以用==比较)
  5. JavaBean: 类名需要见名知意;成员变量使用 private 修饰;提供至少两个构造方法:无参和全参;成员方法:提供每个成员变量对应的 getter/setter 函数,如果还有其他行为也要写上。
  6. 整数有四种类型:byte:1 字节,byte:2 字节,int:4 字节(默认),long:8 字节
  7. 浮点数 2 种:float:4 字节,double:8 字节(默认)
  8. 字符:char:2 字节(单引号&一个字符)
  9. 布尔:boolean:1 字节
  10. 较新版本:java --version,较旧版本:java -version

# Java 开发中的基础概念

  1. DTO:Data Transfer Object。在 Java 开发中,DTO(数据传输对象)是一种设计模式,用于在一个应用程序的各层之间传输数据。它是一个包含数据的简单对象,并提供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来访问和修改数据。DTO 的目的是对数据进行封装,并为应用程序各层之间的传输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接口,例如,在前端和后端之间,或在不同的服务之间。DTO 经常被用在 Web 应用程序中,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例如,客户端的一个 Web 表单可以用来收集用户的数据,然后将其作为一个 DTO 发送到服务器。然后,服务器可以处理这些数据,并以另一个 DTO 的形式返回响应。DTO 也可以用来在一个应用程序的不同部分之间映射数据。例如,如果一个应用程序使用对象关系映射(ORM)框架与数据库进行交互,DTO 可以用来在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的领域对象之间映射数据。
  2. 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一种编程范式,允许你将应用程序中的交叉问题Cross-cutting concerns模块化。交叉问题是指那些影响到你的应用程序的多个部分的问题,并且不能被干净地分离到单个模块中。交叉问题的例子包括日志、安全和事务管理。在 AOP 中,你定义了 aspects,它是封装了交叉问题的模块。Aspects 可以应用于你的应用程序的多个部分,允许你将相同的行为应用于多个组件而不需要重复的代码。AOP 的一个常见实现是通过使用拦截器 Interceptors 或 Advice。拦截器是在方法调用之前或之后执行的代码,允许你修改该方法的行为。Advice 与拦截器类似,但可以应用于多个方法或类。AOP 可以在许多编程语言中实现,包括 Java、C#和 Python。在 Java 中,AOP 通常使用 Spring AOP 或 AspectJ 等框架实现。
  3. Spring MVC 是一个基于 Servlet 容器的 Web 应用框架,这里的 Servlet 容器通常指 Tomcat 等服务容器。Servlet 容器会负责监听端口消息并映射为 Request/Response 对象,然后交给 Servlet 实例去处理。SpringMVC 框架的作用核心就是 Servlet 实例,这个实例在 Spring 中默认是 DispatcherServlet,DispatcherServlet 中使用众多 Spring 组件来协助处理请求。
  4. Spring MVC结构图
  5. Servlet 容器:Servlet 用于从某个 Socket 接收数据,并处理为标准的 ServletRequest 和 ServletResponse。
  6. 核心组件 DispatcherServlet:Spring MVC 的核心组件就是 DispatcherServlet,它是 SpringWeb 请求的调度中心。
  7. 请求映射 HandlerMapping:请求映射用于根据请求找到该请求需要调用的所有方法,包含过滤器和处理方法等。
  8. 拦截器 HandlerInterceptor:拦截器和 Tomcat 容器中的 Valve 有些类似,Spring 的拦截器可以让用户灵活的在请求处理前、请求处理后和请求完成三个阶段自定义操作,比如用户权限校验等。
  9. 处理方法 Handler:处理方法在 DispatcherServlet 定义为 Object 类型,如果我们使用了@RequestMapping 来根据请求查找处理方法,那么查找到的处理方法就是 HandlerMethod 类型,对应于 Controller 中添加了对应 RequestMapping 的方法。
  10. 处理方法适配器 HandlerAdapter:DispatcherServlet 从 HandlerMapping 中获取到的处理方法是 Object 类型,意味着不同的处理方法可能返回不同的对象,DispatcherServlet 本身是一个调度器,不应该关注如何调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所以 Spring 提供了 HandlerAdapter 列表用户处理不同的调度方法。
  11. 异常处理 HandlerExceptionResolver:HandlerExceptionResolver 用于处理请求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其实现有很多中类型,不过我们日常开发中使用比较多的是 ExceptionHandlerExceptionResolver,也就是处理我们定义的@ExceptionHandler 注解。
  12. DAO:Data Access Object,数据访问对象。它是一种设计模式,将数据持久性逻辑与业务逻辑分开。这种模式背后的想法是创建一个接口,抽象出数据库上的 CRUD(创建、读取、更新、删除)操作,然后为该接口提供一个实现。这使得改变底层数据源而不改变业务逻辑更加容易。DAO 模式常用于 Java 应用程序中,特别是那些使用对象-关系映射(ORM)框架的应用程序,如 Hibernate 或 JPA。
  13. 项目结构划分
  14. POJO:Plain Old Java Object。它是一个简单的 Java 对象,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如实现某些接口或扩展特定的类。在 Java 编程中,POJO 被用来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表示数据对象或实体。它们通常包含具有公共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的私有字段,还可能包括构造器、equals 和 hashCode 方法,以及其他实用方法。POJO 经常与 Spring 或 Hibernate 等框架一起使用,这些框架提供了处理数据对象的额外功能。使用 POJO 可以帮助简化代码,提高可维护性,并使测试和重用代码变得更容易。

# String/StringBuilder/StringJoiner

  1. String:最常用 String s="string"直接赋值,放在 StringTable 里(可能会复用,节约内存),通过 new 的形式创建的放在堆内存中不可复用,创建后不可修改,都是 String 类的实例对象,可以接受字符数组和字节数组创建字符串(要经过转换),有 equals、equalsIgnoreCase 等方法。
  2. StringBuilder:可以看成是一个容器,创建之后里面的内容是可变的。作用是提高字符串的操作效率,有 append、reverse 等方法。
    • 默认创建一个长度为 16 的字节数组
    • 添加的内容长度小于 16,直接存
    • 添加的内容大于 16 则会扩容(原容量*2+2)
    • 如果扩容之后还不够,以实际长度为准
  3. StringJoiner:可以看成是一个容器,创建之后里面的内容是可变的。字符串拼接,可指定字符串拼接时的间隔符、起始符和结束符。

# HSDB 调试工具

  1. 在 idea 的 terminal 输入:jps即可显示当前运行的类的 id
  2. 在 idea 的 terminal 输入:jhsdb hsdb即可显示 HSDB 面板,然后点击 file,选择 attach,输入对应的 id 查看

# 继承

# 子类到底能继承父类中的哪些内容?

内容 情况一 情况二
构造方法 非私有 不能 private 不能
成员变量 非私有 能 private 能(但是要通过 getter、setter 来调用)
成员方法 在虚方法表中的 能 其他的 不能

# 代码块

  1. {}局部代码块,已淘汰
  2. 构造代码块:
    1. 写在成员位置的代码块
    2. 作用:可以把多个构造方法中重复的代码抽取出来
    3. 执行时机:在创建本类对象的时候会先执行构造代码块再执行构造方法
  3. 构造代码块的形式不够灵活,可以用如下方式替代:
    1. 通过 this 调用其他构造方法
    2. 提取公共代码当做一个函数,按需调用这个函数
  4. 静态代码块static {},随着类的加载而加载,且只执行一次,比如做一些初始化操作

# 总结

  1. 继承中成员方法的访问特点:
    • this 调用:就近原则
    • super 调用:直接找父类
  2. 方法重写:子类中出现和父类中一模一样的方法声明,@Override
  3. @Override 注解可以校验重写是否正确,可读性好
  4. 方法重写的本质:覆盖虚方法表中的方法
  5. 父类中的构造方法不会被子类继承,子类中所有的构造方法默认先访问父类中的无参构造函数,再执行自己。因为子类在初始化的时候可能会用到父类中的数据,如果父类没有初始化,那么子类将无法使用父类的数据。子类构造方法的第一行默认语句都是super(),不写也存在。若要调用父类的有参构造,那么必须手动 super 来调用。

# 访问权限

  1. 权限修饰符:private (只能自己用)< 缺省/默认/空着不写 (只能在本包中用) < protected (外面包里的子类也可以用) < public (都可以用)
  2. 只有被添加到虚方法表中的方法才能重写,建议重写的方法尽量和父类保持一致

# 多态

  1. 加载字节码文件时,永远是先加载父类,再加载子类
  2. 调用成员变量的特点:编译看左边,运行也看左边
  3. 调用成员方法的特点:编译看左边,运行看右边。编译的时候会先检查左边的父类中有没有这个方法,如果没有就直接报错。
  4. 多态的优势:
    1. 在多态形式下,右边对象可以实现解耦合,便于扩展和维护
    2. 定义方法的时候,使用父类型作为参数,可以接收所有子类对象,体现多态的扩展性与便利
  5. 弊端:不能使用子类特有的功能,需要手动进行类型转换
  6. 引用数据类型的类型转换有两种方式:自动类型转换(子到父),强制类型转换(父到子)
  7. 强制类型转换可以转换成真正的子类类型,从而调用子类独有的功能,但是,转换类型与真实类型不一致时会报错!所以可以用 instanceof 关键字进行判断先。

#

  1. 包就是文件夹,用来管理各种不同功能的 Java 类,方便后期代码维护。package com.hema.domain;
  2. 命名规则:公司的域名反写+包的作用,需要全部小写字母,见名知意。
  3. 使用其他类的规则:
    1. 使用同一个包中的类时,不需要导包
    2. 使用 java.lang 包中的类时,不需要导包
    3. 其他情况都需要导包,例import com.hema.domain.Student;,idea 会自动导入或者让你自己选择导入哪个,alt + Enter
    4. 如果同时使用两个包中的同名类,需要使用全类名,例com.hema.domain.Student;

# final

  1. 修饰方法时,表明该方法是最终方法,不能被重写
  2. 修饰类,表明该类是最终类,不能被继承
  3. 修饰变量,叫做常量,只能被赋值一次,类似 const

# 抽象类抽象方法

关键字 abstract,例:public abstract void add();

  1. 抽象方法:将共性的行为(方法)抽取到父类之后,由于每一个子类执行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父类中不能确定具体的方法体。该方法就可以定义为抽象方法。
  2. 抽象类:如果一个类中存在抽象方法,那么该类就必须声明为抽象类。
    1. 不能实例化,
    2. 抽象类中不一定有抽象方法,但有抽象方法的类一定是抽象类
    3. 可以有构造方法,作用是:当创建子类对象时,给属性进行赋值的。
    4. 抽象类的子类:
      1. 要么重写抽象类中的所有抽象方法
      2. 要么是抽象类
  3. 抽象方法,可以强制子类按统一的格式书写方法名之类的。

# 接口

  1. 接口 interface,侧重于对行为的抽象,不能实例化,通过 implements 实现一个或多个接口。例public interface Swim{},可以定一些抽象方法。

接口中成员的特点:通过内存分析工具 jps 可以看出来。

  1. 成员变量只能是常量,默认修饰符:public static final
  2. 没有构造方法
  3. 成员方法只能是抽象方法,默认修饰符:public abstract
  4. JDK7 以前:接口中只能定义抽象方法
  5. JDK8:可以定义有方法体的方法(默认、静态),用于接口升级时起兼容的作用
    1. public default void show(){}
    2. 默认方法不是抽象方法,不强制重写。若要重写,则重写时需去掉 default 关键字
    3. public 可以省略,default 不能省略
    4. 如果实现了多个接口,多个接口中存在相同名字的默认方法,子类就必须对该方法进行重写
  6. JDK9:可以定义私有方法
    1. private void show(){},普通私有方法对应默认
    2. private static void show(){},静态私有方法对应静态
  7. 接口和类之间的关系:
    1. 类和类之间:继承关系,只能单继承,不能多继承,但可以多层继承
    2. 类和接口之间:实现关系,可以单实现也可以多实现,还可以在继承一个类的同时实现多个接口,需要重写所有抽象方法
    3. 接口和接口之间:继承关系,可以单继承,也可以多继承,需要重写所有抽象方法
  8. 当一个方法的参数是接口时,可以传递接口所有实现类的对象,这种方式称之为接口多态。
  9. 适配器模式:定义一个抽象类 xxxAdapter(一般不需要实例化),对一个接口的所有抽象方法进行空实现,然后在我们要用到的地方继承这个类,重写用到的某个方法即可,不需要在业务代码中实现接口中的所有抽象方法。相当于在接口和实现类之间添加的一层中间件。这个中间抽象类还可以继承其他类,让实现类进行间接继承。
  10. 如果一个接口里面没有抽象方法,则表示当前的接口是个标记型接口。

# 内部类

  1. 类的五大成员:属性、方法、构造函数、代码块、内部类。
  2. 内部类:在一个类的里面,再定义一个类。
  3. 内部类表示的事物是外部类的一部分,单独出现没有任何意义
  4. 内部类的访问特点:
    1. 内部类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包括私有
    2. 外部类要访问内部类的成员,必须创建对象
  5. 4 种:
    1. 成员内部类:可以被 private、默认、protected、public、static 等;JDK16 之前不能定义静态变量,16 开始才可以。
    2. 静态内部类:只能访问外部类中的静态变量和静态方法,如果想访问非静态的,需创建外部类的实例对象再调用。
    3. 局部内部类:定义在方法里面,类似方法里面的局部变量。外界无法直接使用,需要在方法内部创建对象并使用。该类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和方法内的局部变量。
    4. 匿名内部类:隐藏了名字的内部类。可以写在成员位置或者局部位置。格式:new 类名/接口名(){ 重写方法 }。整体就是一个类的子类对象或者接口的实现类对象。
  6. 获取成员内部类对象的两种方式:
    1. 外部类编写方法,对外提供内部类对象
    2. 直接创建:Outer.Inner oi = new Outer().new Inner();
  7. 外部类成员变量和内部类成员变量重名时,在内部类通过这种形式访问外部变量:Outer.this.xxx
  8. javap xxx.class:反编译 class 文件,Java 自带功能。
  9. 匿名内部类使用场景:
    1. 当调用一个方法的时候,方法的形参是一个接口或者类时,以接口为例,可以传递这个接口的实现类对象,如果实现类只要使用一次,就可以用匿名内部类简化代码。例:
    Arrays.sort(arr, new Comparator<Integer>(){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Integer o1, Integer o2){
          return o1 - o2;// 升序
       }
    })
    
    1
    2
    3
    4
    5
    6
  10. 在调用方法时,如果方法出现了重载现象,优先调用实参跟形参类型一致的那个方法。

# 常用 Api

# Math

  1. abs
  2. round
  3. ceil:向数轴右侧取整
  4. floor:向数轴左侧取整
  5. sqrt:开方
  6. cbrt:开立方
  7. max/min
  8. absExact:防止溢出

# System

  1. exit
  2. currentTimeMillis
  3. arraycopy(source,start,target,start,length)

# Runtime

  1. Runtime.getRuntime()
  2. Runtime.getRuntime().exit()
  3. Runtime.getRuntime().totalMemory()

# Object

最高父类

  1. toString()
  2. equals()
  3. clone()
  4. Objects:工具类
    • equals:先做非空判断再调用第一个入参的 equals 方法比较
    • isNull
    • nonNull

# BigInteger & BigDecimal

# BigInteger

  1. 对象一旦创建,内部记录的值就不能再变。

  2. new BigInteger("13412"):常用,字符串中必须是整数

  3. BigInteger.valueOf(1232L):常用,参考 6,有优化。

  4. new BigInteger("13453",2 进制)

  5. new BigInteger(int num, Random rnd):获取指定范围的随机大整数 2^num

  6. -16~16的数字做了优化,多次创建都是同一个对象。

  7. BigInteger 方法:add, subtract, multiply, divide, divideAndRemainder, equals, pow, max, min, intValue, doubleValue

  8. 存储上限:

    • 数组中最多能存储的元素个数:21 亿多
    • 数组中每一位能表示的数字:42 亿多
    • BigInteger 能表示的最大数字为:42 亿的 21 亿次方
  9. 存储形式:先转换成二进制补码,一位符号位,其余 bit 按 32 位一组,存到数组中。

# BigDecimal

用于表示位数较多的小数,以及解决小数精度失真的问题,是计算结果更精确。

  1. BigDecimal.valueOf(number/string):常用(没有超出 int 表示范围)
  2. new BigDecimal(string):常用
  3. 对 0~10 之间的整数,会返回已经创建好的对象,不会重新 new
  4. 舍入模式,四舍五入。一般使用 RoundingMode.HALF_UP
  5. 存储方式:遍历每个字符,转换为对应的 ASCII 码,然后存储到数组中byte[],负数还会存储一个负号。
  6. add, subtract, multiply, divide

# 正则表达式

  1. 正则表达式-字符类

语法示例:

  • [abc]:代表 a 或者 b,或者 c 字符中的一个。
  • [^abc]:代表除 a,b,c 以外的任何字符。
  • [a-z]:代表 a-z 的所有小写字符中的一个。
  • [A-Z]:代表 A-Z 的所有大写字符中的一个。
  • [0-9]:代表 0-9 之间的某一个数字字符。
  • [a-zA-Z0-9]:代表 a-z 或者 A-Z 或者 0-9 之间的任意一个字符。
  • [a-dm-p]:a 到 d 或 m 到 p 之间的任意一个字符。
  1. 正则表达式-逻辑运算符

语法示例:

  • &&:并且、交集
  • | :或者、并集
  • \ :转义字符
  • [] : 里面内容只出现一次
  • () : 分组,以左括号为准
  • ^ : 取反
  • ! : 去除后面的
  • ? : 0 次或 1 次
  • * : 0 次或 多次
  • + : 1 次或 多次
  • {} : 具体次数
  • (?i) : 忽略后面字符的大小写
  • a((?i)b)c : 只忽略 a 后面字符 b 的大小写
  1. 正则表达式-预定义字符

语法示例:

  • ".":匹配任意字符。
  • "\d":任何数字[0-9]的简写;
  • "\D":任何非数字[^0-9]的简写;
  • "\s":空白字符:[ \t\n\x0B\f\r] 的简写
  • "\S":非空白字符:[^\s] 的简写
  • "\w":单词字符:[a-zA-Z_0-9]的简写
  • "\W":非单词字符:[^\w]
  1. 正则表达式-数量词

语法示例:

  • X? : 0 次或 1 次
  • X* : 0 次到多次
  • X+ : 1 次或多次
  • X{n} : 恰好 n 次
  • X{n,} : 至少 n 次
  • X{n,m}: n 到 m 次(n 和 m 都是包含的)
  1. Pattern:表示正则表达式,Pattern p=Pattern.compile("xxx); Matcher m=p.matcher(str);
  2. Matcher:文本匹配器,按照正则表达式的规则去读取字符串,从头开始读取,m.find(); m.group();
  3. 方法:
    • matches
    • replaceAll
    • split
  4. 用法:
    • \\1: 用在正则语句中,表示第一个()分组的内容再次出现一遍(分组从 1 开始)
    • $1: 表示把正则中第一组的内容再拿出来用,不是用在正则语句中

# Arrays

数组的工具类

  1. Arrays.toString():
  2. Arrays.copyOf():
  3. Arrays.copyOfRange(): 拷贝指定范围(包头不包尾,包左不包右,前闭后开)
  4. Arrays.fill(): 填充
  5. Arrays.sort(): 底层使用的是快排
  6. Arrays.binarySearch(): 二分查找,数组需要是升序的

# lambda 表达式

  1. lambda 表达式可以用来简化匿名内部类的书写
  2. lambda 表达式只能用来简化函数式接口的匿名内部类的写法
  3. 函数式接口:有且只有一个抽象方法的接口叫做函数式接口,接口上方可以加@FunctionalInterface注解
  4. 可推导出来的都可以省略
    • 参数类型可以省略
    • 若只有一个参数,参数类型和括号都可以省略
    • 若 lambda 表达式的方法体只有一行,大括号、分号、return 都可以同时省略

例:

Arrays.sort(arr, (o1, o2) ->  o1 - o2);
1

# 集合

分为两大类:Collection 单列集合和 Map 双列集合。

# Collection 接口

Collection 是单列集合的顶层接口,它的功能是全部单列集合都可以继承使用的。不能直接创建它的实例对象。

  • add:
  • clear:
  • remove:
  • contains: 依赖 equals 方法进行判断,如果是自定义引用类型,那么需要在 javabean 中自己重写 equals 方法
  • isEmpty:
  • size:
  1. List 接口:添加的元素是有序(添加的顺序)、可重复、有索引
    • ArrayList 实现类
    • LinkedList 实现类
    • Vector 实现类:已彻底淘汰
  2. Set 接口:添加的元素是无序(添加的顺序)、不重复、无索引
    1. HashSet 实现类: 无序(添加的顺序)、不重复、无索引,底层使用哈希表存储数据,增删改查性能都较好。JDK8 之前:数组+链表==哈希表,新元素存入数组,老元素挂在新元素下面。JDK8 开始:数组+链表+红黑树==哈希表,新元素直接挂在老元素下面。加载因子会影响数组的扩容时机。JDK8 以后,当链表长度超过 8,而且数组长度大于等于 64 时,自动转换为红黑树。如果集合中存储的是自定义对象,那么必须要重写 hashCode 和 equals 方法。
      • LinkedHashSet 实现类: 有序(添加的顺序)、不重复、无索引,底层是哈希表,但是每个元素额外多了一个双链表的机制记录存储的顺序。
    2. TreeSet 实现类: 可排序、不重复、无索引。默认规则:对于数值类型:Integer、Double,默认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对于字符、字符串类型:按照字符在 ASCII 码表中的数字升序进行排列。基于红黑树实现的。自定义排序规则有两种:一是 JavaBean 类实现 Comparable 接口,制定比较规则;二是创建集合时,自定义 Comparable 比较器对象,指定比较规则。

List 和 Set 有相同的遍历方式 3 种:

  1. 迭代器对象:Iterator<String> it = set/list.iterator();

    1. it.next();:
    2. it.hasNext();:
    3. 迭代器遍历完毕指针不会复位;再调用 next 会报错。因为他迭代的时候不依赖索引。如果要再次遍历则需再生成一个迭代器
    4. 每次 hasNext 循环中只能用一次 next,否则会出问题。
    5. 迭代器遍历时,不能用集合的方法进行增加或者删除,但是可以用迭代器的方法去修改
  2. 增强 for 遍历:底层还是迭代器。for( String str : arr){ ... },类似 for...of,只是不需要 of

  3. forEach(): arr.forEach(...){...}

  4. List 独有的列表迭代器遍历:ListIterator<String> it = list.listIterator();,其余跟普通迭代器一样

  5. List 中的常见方法:

    1. add:插入到指定索引处
    2. remove:删除元素并返回这个被删除的元素,可以直接删除,可以通过索引删
  6. 使用场景分类:

    1. 迭代器遍历:在遍历的过程中需要删除元素
    2. 列表迭代器:在遍历的过程中需要添加元素
    3. 增强 for 遍历:仅仅需要遍历
    4. Lambda 表达式遍历:仅仅需要遍历
    5. 普通 for 遍历:遍历的时候想操作索引,可以用普通 for
  7. LinkedList:底层是双向链表,查询慢,增删快。特有的操作首尾元素的方法:addFirst、addLast、getFirst、getLast、removeFirst、removeLast···

  8. 使用场景总结:

    1. 如果想要集合中的元素可重复:用 ArrayList 集合,基于数组的
    2. 如果想要集合中的元素可重复,而且当前的增删操作明显多于查询:用 LinkedList 集合,基于链表的
    3. 如果想对集合中的元素去重:用 HashSet 集合,基于哈希表的
    4. 如果想对集合中的元素去重,而且要保证存取顺序:用 LinkedHashSet 集合,基于哈希表和双链表,效率低于 HashSet
    5. 如果想对集合中的元素进行排序:用 TreeSet 集合,基于红黑树,后续也可用 List 集合实现排序

# Map

  1. API:put/remove/clear/containsKey/containsValue/isEmpty/size;
  2. Map<String,String> map=new HashMap<>();
  3. put: 1.添加 map 中不存在;2.如果已有 key 则覆盖已有的元素,并把被覆盖的 value 返回。
  4. remove: 删除并返回 value
  5. keys/values/entrySet: 对于 entrySet,用Set<Entry<String,String>>Set<Map.Entry<String,String>>,前者需要导包,然后 getKey/getValue
  6. lambda 表达式遍历:
    1. BiConsumer 匿名内部类
    2. 箭头函数
  7. HashMap: 是 Map 的一个实现类,由键决定的:无序、不重复、无索引。和 HashSet 底层一样,都是哈系表结构。依赖 hashCode 方法和 equals 方法保证键的唯一。若键存储的是自定义对象,需要重写 hashCode 方法和 equals 方法,若值存储自定义对象,则无需重新 hashCode 方法和 equals 方法
  8. LinkedHashMap: 是 HashMap 的子类,只是每个键值对元素又额外的多了一个双链表的机制记录存储的顺序,也就是有序的
  9. TreeSet/TreeMap: 底层原理都是红黑树,由键决定特性:不重复、无索引、可排序,对键进行排序,默认按键从小到大排序
    1. 自定义对象排序时,需要实现 Comparable 接口,重写 compareTo 方法,指定比较规则:TreeMap<Integer,String> tm=new TreeMap<>();,在 compareTo 方法中,this 表示当前要添加的元素,o 表示已经在红黑树中存在的元素,返回值是负数,表示当前要添加的元素是小的,存左边,正数表示是大的存右边,0 表示当前要添加的元素已经存在,要舍弃。
    2. 创建集合时传递 Comparator 比较器对象,指定比较规则TreeMap<Integer,String> tm=new TreeMap<>(new Comparator<Integer>(){...});重写 compare 方法
  10. 对应 Set,普通 Map,用 HashMap;存取有序,用 LinkedHashMap;要排序,用 TreeMap。
  11. Integer/Double 默认是按升序排列;String 默认是按 ASCII 码表中对应的数字升序进行排列。

# 不可变集合

  1. 在 List、Set、Map 接口中,都存在静态的 of 方法,可以获取一个不可变的集合--不能添加、删除和修改。
  2. 例:List<String> list=List.of("1","2","3");Set<String> set=Set.of("1","2","3");Map<String,String> map=Map.of("k1","v1","k2","v2","k3","v3");// 两两成键值对
  3. List 直接用,Set 元素不能重复,Map 元素不能重复、键值对数量最多是 10 个,超过 10 个用 ofEntries 方法
HashMap<String,String> hm = new HashMap<>();
hm.put("1","1");
// ...
// 利用上面的数据获取一个不可变集合
// 1. 先获取所有的键值对对象
Set<Map.Entry<String,String>> entries = hm.entrySet();
// 2. 把entries变成一个数组
Map.Entry[] arr = new Map.Entry[0];
// toArray方法在底层会比较集合的长度跟数组的长度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 如果集合长度大于数组长度:数据在数组中放不下,此时会根据实际数据的个数,重新创建数组
// 如果集合长度小于等于数组长度:数据在数组中放的下,此时不会重新创建数组,直接用现有的数组
Map.Entry[] newArr1 = entries.toArray(arr);
// 3. 转成不可变
Map map1 = Map.ofEntries(arr);

// 简写版
Map<Object,Object> map2 = Map.ofEntries(hm.entrySet().toArray(new Map.Entry[0]));

// 最终版 JDK>=10
Map<String,String> map3 = Map.copyOf(h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Stream 流

  1. 链式调用,结合 Lambda 表达式,简化集合、数组的操作。
  2. 有 filter 过滤、limit 获取前几个元素、skip 跳过前几个元素、distinct 元素去重(依赖 hashCode 和 equals 方法)、concat 合并 ab 两个流为一个流、map 遍历、forEach 遍历、count 统计元素个数、toArray 收集流中的数据放到数组中、collect 收集流中的数据放到集合中等
    1. 中间方法,返回新的 Stream 流,原来的 Stream 流只能使用一次,因此最好用链式编程
    2. 修改 Stream 流中的数据,不会影响原来集合或数组中的数据
  3. 中间方法:过滤、转换等:filter、limit、skip、distinct、concat、map
  4. 终结方法:统计、打印等:forEach、count、toArray
  5. 双列集合无法直接使用 stream 流,hashMap.ketSet/entrySet.stream()...
  6. 单列集合使用 Collection 中的默认方法,list.stream()...
  7. 数组使用 Arrays 工具类中的静态方法,Arrays.stream(arr)...
  8. 零散数据(需要是同类数据类型)使用 Stream 接口中的静态方法,Stream.of(1,2,3,4)...
  9. 注意:Stream 接口中静态方法 of 的细节:方法的形参是一个可变参数,可以传递一堆零散的数据,也可以传递数组,但是数组必须是引用数据类型的,如果传递基本数据类型,则会把整个数组当成一个元素放到 Stream 当中。
  10. toArray 方法的参数:new IntFunction<>(){@Override public T apply(){...return T;}}
  11. collect 方法可以收集到 Set、List、Map 等:
    1. Collectors.toList()不去重
    2. Collectors.toSet()去重
    3. Collectors.toMap("key 的规则","value 的规则"),如果要收集到 Map 中,那么键名不能重复,否则报错。
    4. 如下:Function 泛型一:表示流里面的每一个数据的类型,泛型二表示 Map 集合中值的数据类型。方法 apply 形参:依次表示流里面的每一个数据,方法体:生成键/值的代码,返回值是已经生成的键/值。
list.stream().filter(...).collect(Collectors.toMap(
   new Function<String, String>(){
      @Override
      public String apply(String s){
         return s.xxx;
      }
   },
   new Function<String, Integer>(){
      @Override
      public Integer apply(String s){
         return s.xxx;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方法引用

引用处需要是函数式接口@FunctionalInterface;被引用的方法必须已经存在;被引用方法的形参和返回值需要跟抽象方法保持一致;被引用方法的功能要满足当前需求。

  1. 类名::方法名
  2. 引用静态方法:类名::静态方法名 -- Integer::parseInt
  3. 引用成员方法:
    1. 引用其他类的成员方法:
    2. 引用本类的成员方法:
    3. 引用父类的成员方法:
  4. 引用构造方法:构造方法::new
  5. 其他调用方式:
    1. 使用类名引用成员方法
    2. 引用数组的构造方法
  6. this::方法名
  7. super::方法名
  8. static 方法中不能直接用 1,要用 2

# 异常

程序出现的问题。

  1. Java.lang.Throwable:
    • Error:严重的错误,开发不用管
    • Exception:异常,需要处理
      • RuntimeException: 编译时不会提示,运行时会提示
      • 其他异常:编译时异常:在编译阶段必须手动处理,否则代码报错,红色波浪线
  2. 异常的作用:
    • 是用来查询 bug 的重要参考信息
    • 可以作为方法内部的一种特殊返回值,以便通知调用者底层的执行情况
  3. 异常的处理方式:
    1. JVM 默认的处理方式:把异常的名称原因及出现的位置等信息输出在控制台;程序停止执行
    2. 自己处理(捕获异常):try..catch,对于多种异常,可以通过写多个 catch 来分别捕获(JDK7 中可以把多个写在一个语句里|),注意,如果多个异常之间存在父子关系,那么要把父类写在子类后面。没有捕获到的就交个 JVM 默认处理。
    3. 抛出异常:
      1. throws: 写在方法定义处,表示声明一个异常,告诉调用者,使用本方法可能会有哪些异常
      2. throw: 写在方法内,结束方法,手动抛出异常对象,交给调用者,方法中下面的代码不再执行了
  4. e.printStackTrace();e.toString();e.getMessage();
  5. 常见的几种运行时异常:NullPointerException, 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NumberFormatException, IOException, ...
  6. 自定义异常:extends RuntimeException/extends Exception,定义异常类,写继承关系,空参构造,带参构造

# File

  1. File 对象表示路径,可以是文件也可以是文件夹,这个路径可以存在也可以是不存在的
  2. 3 个函数方法
public File(String pathname)// 根据文件路径创建文件对象
public File(String parent, String child)// 根据父路径名字符串和子路径名字符串创建文件对象
public File(File parent, String child)// 根据父路径对应文件对象和子路径名字符串创建文件对象
1
2
3
  1. 路径分隔符:Windows 用反斜线\\,MacOS/Linux 用斜线/
  2. 对路径的拼接一般用构造方法更稳妥
  3. File 中的常见的方法:
    1. public static File[] listRoots(): 列出可用的文件系统根
    2. public String[] list(): 获取当前该路径下所有内容
    3. public String[] list(FilenameFilter filter): 利用文件名过滤器获取当前该路径下所有内容
    4. public File[] listFiles(): 获取当前该路径下所有内容
    5. public File[] listFiles(FileFilter filter): 利用文件名过滤器获取当前该路径下所有内容
    6. public File[] listFiles(FilenameFilter filter): 利用文件名过滤器获取当前该路径下所有内容
    7. isDirectory(), isFile(), exists(), length(), getAbsolutePath(), getPath(), getName(), lastModified()
    8. createNewFile(), mkdir(), mkdirs(), delete()

# IO

存储和读取数据的解决方案。用到的时候再创建,不用了就关闭。

  1. 按流的方向划分:IO 流分为输入流(读取)和输出流(写出)
  2. 按操作文件类型划分:IO 流可以分为字节流(可以操作所有类型文件)和字符流(智能操作纯文件文本--可以被记事本直接打开并且没有乱码的,比如 txt、md)
  3. 字节流:
    • InputStream -> FileInputStream
    • OutputStream -> FileOutputStream
  4. 字符流:
    • Reader -> FileReader
    • Writer -> FileWriter

# FileOutputStream

  1. 创建字节输出流对象:参数是字符串表示的路径或者 File 对象都是可以的;如果文件不存在会创建新的文件,但是要保证父级路径是存在的;如果文件已经存在,则会清空文件。
  2. 写数据:write 方法的参数是整数,但是实际上写到本地文件中的是整数在 ASCII 上对应的字符。
  3. 释放资源:每次使用完流之后都要释放资源。
  4. void write(int b): 一次写一个字节数据
  5. void write(byte[] b): 一次写一个字节数组数据
  6. void write(byte[] b, int off, int len): 一次写一个字节数组的部分数据
FileOutputStream fos = new FileOutputStream("workspace\\a.txt");
// byte[] bs = str.getBytes();
fos.write(97);// 'a'
fos.close();
1
2
3
4
  1. 换行:\r\n(windows)/\n(linux)/\r(macos),Java 会默认自动补全
  2. 续写:FileOutputStream fos = new FileOutputStream("workspace\\a.txt", true);:true 表示开启 append,默认 false 不会续写

# FileInputStream

  1. 如果文件不存在就直接报错;一次读一个字节,读出来的是数据在 ASCII 上对应的数字;读到文件末尾,read 方法返回-1;每次使用完流必须要释放资源
  2. 循环读取: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workspace\\a.txt");
// byte[] bs = str.getBytes();
int b1 = fis.read();
// System.out.println(char(b1));// 转成字符串
// 循环读取
int str;
while((str = fis.read()) != -1){
   System.out.print(char(str));
}

fis.clos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文件拷贝

  • read 方法不传参默认一次读一个字节
  • read 方法传参数:表示一次读取多个字节
// 1. 创建对象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workspace\\a.txt");
FileOutputStream fos = new FileOutputStream("workspace\\b.txt");
// read方法不传参默认一次读一个字节
// 2. 拷贝,边读边写
int b;
while((b=fis.read())!=-1){
   fos.write(b);
}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read方法传参数:表示一次读取多个字节
byte[] bytes = new byte[2];
int len=fis.read(bytes);// 返回本次读取了几个字节,读到的字节放在bytes中
Stirng str=new String(bytes,0,len);// 防止读到最后出现问题
System.out.print(str);
long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3. 释放资源:先开的最后关闭
fos.close();
// 先开的流,后关闭
fis.clos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FileInputStream 一次读一个字节:public int read()
  2. FileInputStream 一次读多个字节:public int read(byte[] buffer),每次读取会尽可能把数组装满,一般用 1024 的整数倍,比如:1024*1024*10每次 10MB。
  3. AutoCloseable 接口:实现之后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自动关闭流
  4. 异常捕获:finally
  5. 字符集:
    • ASCII 基本一个字符一个字节即可
    • GB2312-80
    • GBK 包含 GB13000-1 中的全部中日韩汉字和 BIG5 中的所有汉字,Windows 默认显示 ANSI
    • BIG5
    • Unicode
    • UTF-8:不是字符集,是一种编码格式。Unicode Transfer Format,使用 1~4 个字节可变长度编码,省空间(相对于 UTF-16 和 UTF-32),ASCII1 个字节,中日韩 3 个字节...
  6. 乱码:
    • 读取数据是未读完整个汉字
    • 编解码方式不统一
  7. 避免乱码:
    • 不要用字节流读取文本文件
    • 编码解码时使用同一个码表,同一个编码方式
  8. 编码方式:
    • getBytes()/getBytes(String charsetName): 前者使用默认方式编码(IDEA-UTF-8,Eclipse-GBK),后者使用指定的编码方式编码
  9. 解码方式:
    • String(byte[] bytes)/String(byte[] bytes, String charsetName): 前者使用默认方式解码,后者使用指定方式解码

# 字符流

底层还是字节流。字符流=字节流+字符集。适合操作纯文本文件。

  1. FileReader:操作本地文件的字符输入流
    • 按字节进行读取,一次读一个字节,遇到中文时,一次读多个字节,读取后解码,返回一个整数
    • 读到文件末尾了,read 方法返回-1
    • 三步:创建字符输入流对象,读取数据,释放资源。
    • FileReader(File file)/FileReader(String pathname)
    • read()默认一次读一个字节,读取之后还会转成十进制,最终返回这个十进制的值
    • read(char[] buffer) 把读取数据,解码,强转三步合并了,会把强转后的字符放到数组当中
    • close()关闭数据流
  2. FileWriter:操作本地文件的字符输出流
    • 基本同字节输出流
    • 如果 write 方法的参数是整数,但是实际上写到本地文件中的是整数在字符集上对应的字符
  3. 字符流原理:
    • 创建字符流输入对象:底层:关联文件并创建缓冲区(长度为 8192 的字节数组)
    • 读取数据:底层:
      • 判断缓冲区中是否有数据可以读取
      • 缓冲区没有数据:就从文件中获取数据,装到缓冲区中,每次尽可能装满缓冲区,如果文件中也没有数据了,返回-1
      • 缓冲区有数据:就从缓冲区读取
    • 空参的 read 方法:一次读取一个字节,遇到中文一次读取多个字节,把字节解码并转成十进制返回
    • 有参的 read 方法:把读取字节、解码、强转散步合并了,强转之后的字符放到数组中。
  4. close 之后不能继续写出数据,flush 之后如果缓冲区还有数据,那么仍然可以写出。
  5. FileReader 会把数据放到缓冲区,FileWriter 读取文件时是会把文件清空,但是不会清空缓冲区。

对比:

  • 字节流可以拷贝任意类型的文件
  • 字符流读取纯文本文件中数据,往纯文本文件中写出数据
  1. 文件的 BOM 头默认 3 个字节?
// a. 拷贝文件夹
private static void copyDir(File src, File dest) throws IOException{
   // 0. 不管dest是否存在,都创建一遍就行
   dest.mkdirs();
   // 递归
   // 1. 进入到数据源,如果文件夹需要权限,那么会返回空数组
   File[] files=src.listFiles();
   // 2. 遍历数组
   for(File file:files){
      if(file.isFile(){
         // 3. 判断文件,拷贝,从哪拷到哪
         FileInputStream fis=new FileInputStream(file);
         FileOutputStream fos= new FileOutputStream(new File(dest,file.getName()));
         byte[] bytes=new byte[1024];
         int len;
         while((len=fis.read(bytes))!=-1){
            fos.write(bytes,0,len);
         }
         fos.close();
         fis.close();
      }else{
         // 4. 判断文件夹,递归
         copyDir(file,new File(dest,file.getName()));
      }
   }
}

// b. 加密文件:原理异或两编即还原
public void encrypt(File origin, File encrypted, Integer passwd){
   // 1. 创建对象关联原始文件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origin);
   // 2. 创建对象关联加密文件
   FileOutputStream fis = new FileOutputStream(encrypted);
   // 3. 加密处理
   int b;
   while((b=fis.read())!=-1){
      fos.write(b^passwd);
   }
   // 4. 释放资源
   fos.close();
   fis.close();
}

// c. 修改文件中的数据
public void encrypt(File origin){
   // 1. 读取数据
   FileReader fr = new FileReader(origin);
   StringBuilder sb=new StringBuilder();
   int ch;
   while((ch=fr.read())!=-1){
      ab.append((char)ch);
   }
   fr.close();
   // 2. 排序
   Integer[] arr= Arrays.stream(sb.toString()
      .split("-")
      .map(Integer::parseInt)
      .sorted()
      .toArray(Integer[]::new);
   );
   // 3. 写出
   FileWriter fw= new FileFilter(origin);
   String s=Arrays.toString(arr).replace(",","-");
   String res=s.substring(1,s.length()-1);
   fw.write(res);
   fw.close();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 字节缓冲流

可以显著提高读写效率。把基本流包装成高级流,底层自带了长度为 8192 的缓冲区(byte 型)提高性能。真正读写数据的还是基本流。

  1. 字符缓冲输入流:BufferedInputStream
  2. 字符缓冲输出流:BufferedOutputStream
BufferedInputStream bis = new Buffered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myio/a.txt"));
BufferedOutputStream bos = new Buffered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myio/a_copy.txt"));
// 一次读取指定长度字节
// byte[] bytes = new byte[1024];
int b;
// while((lens = bis.read(bytes)) != -1){
while((b = bis.read()) != -1){
   bos.write(b);
   // bos.write(bytes, 0, lens);
}
bos.close();
bis.clos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字符缓冲流

  1. 字符缓冲输入流BufferedReader跟普通字符流提升不是很大,有 16K 的缓冲区(char 型),但是有一个 readLine 方法,读取一行数据,如果没有数据可读了,会返回 null。
  2. 字符缓冲输出流BufferedWriter有一个 newLine 方法,可以跨平台的换行。
BufferedReader b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FileReader("myio/a.txt"));
String line = br.readLine();
System.out.println(line);
// while((line = br.readLine())!=null){
//    System.out.println(line);
// }
br.close();
// append:false;文件存在,原内容会被清空,否则新建
BufferedWriter bw = new BufferedWriter(new FileWriter("myio/a_copy.txt",true));// 续写
bw.write("xxxx");
bw.newLine();
bw.clos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转换流

  1. InputStreamReader字符转换输入流:字节流转换成字符流,可以指定编码表,如果不指定,默认使用系统编码表。
  2. OutputStreamWriter字符转换输出流:字符流转换成字节流,可以指定编码表,如果不指定,默认使用系统编码表。
  3. 作用:指定字符集读写数据(jdk11 已淘汰该方式);字节流想要使用字符流中的方法时。
// jdk11已淘汰该方式
InputStreamReader isr = new InputStreamReader(new FileInputStream("myio/a.txt"), "GBK");
int ch;
while((ch = isr.read()) != -1){
   System.out.print((char)ch);
}
isr.close();
1
2
3
4
5
6
7
// 新的方式
FileReader fr = new FileReader("myio/a.txt", Charset.forName("GBK"));
int ch;
while((ch = fr.read()) != -1){
   System.out.print((char)ch);
}
fr.close();
1
2
3
4
5
6
7
// jdk11已淘汰该方式
OutputStreamWriter osw = new OutputStreamWriter(new FileOutputStream("myio/a_copy.txt"), "GBK");
osw.write("你好");
osw.close();
1
2
3
4
// 新的方式
FileWriter fw = new FileWriter("myio/a_copy.txt", Charset.forName("GBK"));
fw.write("你好");
fw.close();
1
2
3
4
// 利用字节流读取文件中的数据,每次读一整行,而且不能出现乱码
BufferedReader b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new FileInputStream("myio/a.txt")));
String line;
while((line = br.readLine()) != null){
   System.out.println(line);
}
br.close();
1
2
3
4
5
6
7

# 序列化流/对象操作输出流

  1. 作用:把 Java 中的对象写入到本地文件中。
  2. 构造方法ObjectOutputStream(OutputStream out):把基本流包装成高级流
  3. 成员方法writeObject(Object obj):把对象序列化(写出)到文件中去
  4. 注意:要写出的 javabean 需要实现Serializable接口(标记型接口,没有实际实现方法),否则会报NotSerializableException异常。
// 假如已经实现了一个Student类
// 1.创建对象
Student s = new Student("张三", 23);
// 2.创建序列化流的对象/对象操作输出流
ObjectOutputStream oos = new Object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myio/a.txt"));
// 3.写出数据
oos.writeObject(s);
// 4.释放资源
oos.close();
1
2
3
4
5
6
7
8
9

# 反序列化流/对象操作输入流

  1. 作用:把序列化到本地文件中的对象读取到程序/内存中。
  2. 构造方法ObjectInputStream(InputStream in):把基本流包装成高级流
  3. 成员方法readObject():把序列化到本地文件中的对象反序列化(读取)到程序/内存中
// 1.创建反序列化流的对象/对象操作输入流
ObjectInputStream ois = new Object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myio/a.txt"));
// 2.读取数据
Object obj = (Student)ois.readObject();
System.out.println(obj);
// 3.释放资源
ois.close();
1
2
3
4
5
6
7
  1. 注意事项:
    1. 反序列化的时候,如果 javabean 被修改了,那么会报错 InvalidClassException,解决办法是给 javabean 设置一个版本号--serialVersionUID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xxxxxL;,可以设置 IDEA 让它自动生成,也可以手动(不推荐)。
    2. 对于不希望序列化到本地的属性,可以加关键字:transient--瞬态关键字,该关键字标记的成员变量不参与序列化过程。private transient String salary;
    3. 序列化流写到文件中的数据是不能修改的,一旦修改就无法再次读回来了
    4. 序列化多个对象时,可以使用ArrayList集合,把多个对象存储到集合中,然后序列化集合即可。如果把每个对象分开序列化,那么反序列化的时候,就需要知道有多少个对象,这样才能读取到所有的对象,所以使用集合更方便。

# 字节打印流

  1. 一般是指PrintStreamPrintWriter
  2. 作用:打印流,可以把字节输出流转换成打印流,可以方便的操作字节输出流,可以打印任意类型的数据。
  3. 打印流只操作文件目的地,不操作数据源。
  4. 特有的写出方法,可以实现数据原样写出,也可以实现数据换行写出。
  5. 可以实现自动刷新,自动换行。
    1. write(),常规方法,将指定的字节写出
    2. print(),特有方法,打印任意数据不换行
    3. println(),特有方法,打印任意数据,自动刷新,自动换行
    4. printf(),特有方法,带有占位符的打印语句,不换行
// 创建字节打印流的对象
PrintStream ps = new Prin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myio/a.txt"), true, Charset.forName("GBK"));
// 写出数据
ps.println("你好");
ps.print(100);
// 释放资源
ps.close();
1
2
3
4
5
6
7
  1. 字节流底层没有缓冲区,所以不需要刷新,但是字符流底层有缓冲区,所以需要刷新,否则数据不会写出。

# 字符打印流

  1. PrintWriter: 字符打印流,可以把字符输出流转换成打印流,可以方便的操作字符输出流,可以打印任意类型的数据。
  2. 字符流底层有缓冲区,所以需要刷新的话需要手动开启,否则数据不会写出。
  3. 其他基本同字节打印流
// 创建字节打印流的对象
PrintWriter pw = new PrintWriter(new FileWriter("myio/a.txt"), true);
// 写出数据
pw.println("你好");
pw.print(100);
pw.printf("姓名:%s,年龄:%d", "张三", 23);
// 释放资源
pw.close();
1
2
3
4
5
6
7
8

# 解压缩流/压缩流

  1. Java 只能识别 zip 包。
  2. 解压是输入流,压缩是输出流。
public static void unzip(File rsc, File dest) throws IOException{
   ZipInputStream zip = new Zip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rsc));
   ZipEntry entry;
   while((entry = zip.getNextEntry()) != null){
      // String name = entry.getName();
      // File newFile = new File(dest, name);
      // FileOutputStream fos = new FileOutputStream(newFile);
      // int len;
      // byte[] bytes = new byte[1024];
      // while((len = zip.read(bytes)) != -1){
      //    fos.write(bytes, 0, len);
      // }
      if(entry.isDirectory()){
         File file = new File(dest, entry.toString());
         file.mkdirs();
      }else{
         FileOutputStream fos = new FileOutputStream(new File(dest, entry.toString()));
         int len;
         while((len = zip.read()) != -1){
            fos.write(len);
         }
         fos.close();
         zip.closeEntry();
      }
   }
   zip.close();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 压缩单个文件
public static void toZip(File src, File dest) throws IOException{
   // 1.创建压缩流关联压缩包
   ZipOutputStream zos = new Zip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new File(dest,"test.zip")));
   // 2.创建ZipEntry对象,表示压缩包里面的每一个文件和文件夹
   ZipEntry entry = new ZipEntry("test.txt");// 参数表示压缩包里面的路径/层级
   // 3.把ZipEntry对象添加到压缩包中
   zos.putNextEntry(entry);
   // 4.把src文件中的数据写入到压缩包中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src);
   int len;
   while((len = fis.read()) != -1){
      zos.write(len);
   }
   // 5.释放资源
   fis.close();
   zos.closeEntry();
   zos.close();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压缩文件夹
public static void toZip(File src, ZipOutputStream zos, String name) throws IOException{
   // 1.进入src文件夹
   File[] files = src.listFiles();
   // 2.遍历文件夹数组
   for(File file : files){
      if(file.isDirectory()){
         toZip(file, zos, name + "/" + file.getName());
      }else{
         ZipEntry entry = new ZipEntry(name + "/" + file.getName());
         zos.putNextEntry(entry);
         // 读取文件中的数据写入到压缩包中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int len;
         while((len = fis.read()) != -1){
            zos.write(len);
         }
         fis.close();
         zos.closeEntry();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TODO: 看 IO 流课程练习

# 多线程

  1. 并发:同一时间段内,多个线程交替执行。
  2. 并行:同一时刻,多个线程同时执行。
  3. 多线程的实现方式:
    1. 继承Thread类实现多线程
    2. 实现Runnable接口实现多线程
    3. 利用Callable接口和Future接口方式实现多线程
  4. 如果没有给线程设置名字,那么线程的名字默认为Thread-0Thread-1Thread-2...
  5. 线程优先级:线程优先级越高,越有可能先执行,但是不一定,只是概率大一些。getPriority()获取线程优先级,setPriority()设置线程优先级。
    1. 抢占式:优先级高的线程会抢占 CPU 的执行权,优先执行。随机性。1-10,默认为 5。
    2. 非抢占式:优先级高的线程不一定会抢占 CPU 的执行权,只是概率大一些。
  6. 守护线程:当进程中没有非守护线程时,守护线程会自动销毁(陆续销毁,不是立即的)。如垃圾回收线程。setDeamon()设置守护线程。
  7. 出让线程:yield()出让线程,让当前线程回到就绪状态,让 CPU 重新调度。
  8. 插入线程:join()插入线程,让当前线程执行完毕后,再执行其他线程。
  9. 线程的生命周期:
    1. 新建状态(NEW):创建线程对象
    2. 就绪状态(RUNNABLE):调用start()方法,线程进入就绪状态,等待 CPU 调度(或者抢 CPU),有执行资格没有执行权
    3. 运行状态:线程被 CPU 调度执行(运行代码),有执行资格有执行权。实际上此时线程抢到 CPU 的使用权之后就会被 JVM 交出去,交给操作系统去管理了,所以 JVM 中实际上没有定义这个状态。
    4. 阻塞状态(BLOCKED):线程执行sleep()方法,线程进入阻塞状态,等待时间到达或者被其他线程唤醒,没有执行资格没有执行权
    5. 死亡状态(TERMINATED):线程执行完毕或者出现异常,线程死亡变成垃圾,等待垃圾回收器回收
    6. 等待状态(WAITING):线程执行wait()方法,线程进入等待状态,等待被其他线程唤醒notify(),没有执行资格没有执行权
    7. 计时等待状态(TIMED_WAITING):线程执行sleep()方法,线程进入计时等待状态,等待时间到达或者被其他线程唤醒,没有执行资格没有执行权
  10. 线程的安全问题:多个线程同时操作同一个资源,会出现线程安全问题。解决方法:同步代码块,同步方法,Lock 锁。
public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static表示这个类的所有对象,都共享ticket数据
   static int ticket = 0;
   // 锁对象,是个唯一的对象,可以是任意对象,但是必须保证多个线程使用的是同一个锁对象!!!
   static Object obj = new Object();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while(true){
         // 同步代码块
         // ()中的是个唯一的锁对象,可以是任意对象,但是必须保证多个线程使用的是同一个锁对象!!!
         synchronized(obj){// obj是锁对象,不能用this,因为this是多个线程的,不是唯一的。可以用MyThread.class,因为MyThread.class是唯一的。
            if(ticket<100){
               try{
                  Thread.sleep(100);
               }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ticket++;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ticket);
            }else{
               break;
            }
         }
      }
   }
}
// 或
public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int ticket=0;// 因为MyRunnable只会被实例化一次作为参数传给Thread,所以ticket只会被实例化一次,所以是共享的。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while(true){
         // 同步方法
         synchronized(MyRunnable.class){
            if(ticket==100){
               break;
            }else{
               ticket++;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ticket);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1. 同步代码块的细节:
    1. 同步代码块中的锁对象,可以是任意对象,但是必须保证多个线程使用的是同一个锁对象!!!
    2. 同步代码块中的锁对象,可以使用this,但是必须保证多个线程使用的是同一个this!!!
    3. 同步代码块中的锁对象,可以使用类名.class,但是必须保证多个线程使用的是同一个类名.class!!!
    4. 同步代码块中的锁对象,可以使用Lock锁,但是必须保证多个线程使用的是同一个Lock锁!!!
    5. 同步代码块中的锁对象,可以使用局部变量,但是必须保证多个线程使用的是同一个局部变量!!!
    6. 同步代码块中的锁对象,可以使用成员变量,但是必须保证多个线程使用的是同一个成员变量!!!
    7. 同步代码块中的锁对象,可以使用静态成员变量,但是必须保证多个线程使用的是同一个静态成员变量!!!
    8. 同步代码块中的锁对象,可以使用类名.class,但是必须保证多个线程使用的是同一个类名.class!!!
    9. 同步代码块中的锁对象,可以使用this,但是必须保证多个线程使用的是同一个this!!!
    10. 同步代码块中的锁对象,可以使用this,但是必须保证多个线程使用的是同一个this!!!
  2. 同步方法:把修饰符 synchronized 关键字加到方法上,表示该方法是同步方法,同步方法的锁对象是 this,同步方法的锁对象是固定的,不能改变。
  3. 格式:修饰符 synchronized 返回值类型 方法名(参数列表){...}。
  4. 特点 1:同步方法是锁住方法里面所有的代码
  5. 特点 2:锁对象不能自己指定:
    • 如果是非静态方法,锁对象是 this
    • 如果是静态的,锁对象是当前类的字节码文件对象
public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int ticket=0;// 因为MyRunnable只会被实例化一次作为参数传给Thread,所以ticket只会被实例化一次,所以是共享的。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while(true){
         // 同步方法
         if(method()){
            break;
         }
      }
   }
   // 同步方法
   private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if(ticket==100){
         return true;
      }else{
         try{
            Thread.sleep(100);
         }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ticket++;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ticket);
      }
      return false;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 lock 锁: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 接口,是控制多个线程对共享资源进行访问的工具。锁提供了对共享资源的独占访问,每次只能有一个线程对 Lock 对象加锁,线程开始访问共享资源之前应先获得 Lock 对象。
  2. StringBuilder:线程不安全,效率高;StringBuffer:线程安全,效率低。
  3. 为了更清晰的表达如何加锁和释放锁,JDK5 以后提供了一个新的锁对象: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Lock 实现提供了比使用 synchronized 方法和语句可获得的更广泛的锁定操作。Lock 接口中的方法:void lock():获取锁。void unlock():释放锁。
  4. Lock 是接口不能直接实例化!可以采用它的实现类:ReentrantLock 来实例化。
  5. Reentrantlock 的构造方法:public ReentrantLock():创建一个 ReentrantLock 的实例。
public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static int ticket=0;// 因为MyRunnable只会被实例化一次作为参数传给Thread,所以ticket只会被实例化一次,所以是共享的。
   // 创建一个锁对象
   static 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while(true){
         // 同步方法
         if(method()){
            break;
         }
      }
   }
   // 同步方法
   private boolean method(){
      // 获取锁
      lock.lock();
      try{
         if(ticket == 100){
            return true;
         }else{
            Thread.sleep(10);
            ticket++;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ticket);
         }
         return false;
      }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finally{
         // 释放锁
         lock.unlock();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 继承 Thread 类实现多线程

可扩展性较差,因为 Java 是单继承,如果继承了 Thread 类就不能继承其他类了。

// 定义
public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for(int i = 0; i < 100; i++){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i);
      }
   }
}
// 调用
MyThread t1= new MyThread();
t1.setName("线程1");
t1.star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实现 Runnable 接口实现多线程

可扩展性可以,因为实现接口可以实现多继承。

// 定义
public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for(int i = 0; i < 100; i++){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i);
      }
   }
}
// 调用
MyRunnable r = new MyRunnable();
Thread t1 = new Thread(r);
t1.setName("线程1");
t1.star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利用 Callable 接口和 Future 接口方式实现多线程

可以获取到线程的返回值,但是不能直接调用,需要借助FutureTask类。

  1. 创建一个类MyCallable实现Callable接口
  2. 重写call方法(是有返回值的,表示多线程的运行结果)
  3. 创建MyCallable对象(表示多线程要执行的任务)
  4. 创建FutureTask对象,把MyCallable对象传入(作用是管理多线程运行的结果)
  5. 创建Thread对象,把FutureTask对象传入并启动(表示线程)
// 定义
public class MyCallable implements Callable<Integer>{
   @Override
   public Integer call() throws Exception{
      int sum = 0;
      for(int i = 0; i <= 100; i++){
         sum += i;
      }
      return sum;
   }
}
// 调用
MyCallable c = new MyCallable();
FutureTask<Integer> task = new FutureTask<>(c);
Thread t1 = new Thread(task);
t1.start();
// 获取线程的返回值
Integer sum = task.get();
System.out.println(su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死锁

  1. 死锁:多个线程同时被阻塞,它们中的一个或者全部都在等待某个资源被释放。由于线程被无限期地阻塞,因此程序不可能正常终止。实际开发中注意避免死锁。

# 等待唤醒机制

  1. 基础方式实现等待唤醒机制:多个线程之间的通信。可以让多个线程交替执行。
  2. 阻塞队列实现等待唤醒机制:4 个接口:BlockingQueueIterableCollectionQueue。2 个实现类:ArrayBlockingQueue(底层是数组,有界),LinkedBlockingQueue(底层是链表,无界,但不是真正的无界,最大为 int 的最大值)。生产者和消费者必须使用同一个阻塞队列

# 线程池

  1. 原理:创建一个空池子,提交任务时池子会创建新的线程对象,线程执行完毕,线程归还给池子,下次再提交任务时,不需要重复创建新的线程,直接复用已有的线程。所有任务都执行完毕后,关闭线程池(现实中不会关闭,因为服务器是 24 小时运行的)。如果提交任务时线程池中没有空闲的线程,也无法创建新的线程,那么任务就会排队等待。
  2. 线程池代码实现:Executors线程池的工具类,通过调用方法返回不同类型的线程池对象。
  3. 创建线程池的方法:
    1. public static ExecutorService newFixedThreadPool(int nThreads):创建一个可重用固定线程数的线程池,以共享的无界队列方式来运行这些线程。(有上限)
    2. public static ExecutorService newCachedThreadPool():(无上限,int 类型的最大值)
  4. 示例:
// 创建一个可重用固定线程数2的线程池
ExecutorService es1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2);
es1.submit(new MyRunnable());
es1.shutdown();
// 创建一个可重用不固定线程数的线程池
ExecutorService es2 = 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
es2.submit(new MyRunnable());
es2.shutdown();
1
2
3
4
5
6
7
8
  1. 自定义线程池示例:有 3 点细节:
    1. 当核心线程全部占用时,再提交任务,会把任务放到阻塞队列中,等待核心线程空闲出来,再执行任务。
    2. 当核心线程满,队伍满时,再提交任务,会创建临时线程执行任务。
    3. 当核心线程满,队伍满时,临时线程满时,会触发任务拒绝策略。
// 自定义线程池
ThreadPoolExecutor tpe = new ThreadPoolExecutor(
   2, // 核心线程数
   5, // 最大线程数
   1, // 空闲线程存活时间
   TimeUnit.SECONDS, // 时间单位
   new ArrayBlockingQueue<>(3), // 阻塞队列
   Executors.defaultThreadFactory(), // 线程工厂
   new ThreadPoolExecutor.AbortPolicy() // 拒绝策略
);
1
2
3
4
5
6
7
8
9
10
  1. 最大并行数:核心线程数 + 阻塞队列容量。设置的时候看 CPU 是几核几线程的,一般设置为核心数的 2 倍。
  2. 线程池多大比较合适:CPU 密集型:核心数(最大并行数)+1;IO 密集型:核心数*2。

# 网络编程

  1. protocol//ip:port
  2. InetAddress: IP 地址对象
    1. public static InetAddress getLocalHost():返回本地主机
    2. public static InetAddress getByName(String host):根据主机名获取 IP 地址对象
    3. public String getHostName():获取主机名
    4. public String getHostAddress():获取 IP 地址
  3. 端口号是应用程序在设备中的唯一标识?0~1023 是系统保留端口号,一般不用。1024~65535 是用户端口号,一般用。
  4. UDP:DatagramSocket 示例:DatagramSocket ds = new DatagramSocket();。DatagramPacket 示例:DatagramPacket dp = new DatagramPacket(byte[] buf, int length, InetAddress address, int port);public void send(DatagramPacket p):发送数据包。public void receive(DatagramPacket p):接收数据包。
// send data
DatagramSocket ds = new DatagramSocket();
String s = "你好";
byte[] bytes = s.getBytes();
InetAddress address = InetAddress.getByName("127.0.0.1");
int port=10086;
DatagramPacket dp = new DatagramPacket(bytes, bytes.length, address, port);
ds.send(dp);
ds.close();
1
2
3
4
5
6
7
8
9
// receive data
DatagramSocket ds = new DatagramSocket(10086);
byte[] bytes = new byte[1024];
DatagramPacket dp = new DatagramPacket(bytes, bytes.length);
ds.receive(dp);
byte[] data=dp.getData();
int length=dp.getLength();
InetAddress address=dp.getAddress();
int port=dp.getPort();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dp.getData(), 0,length));
ds.clos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UDP 的 3 种通信方式:
    1. 单播:一对一
    2. 组播:一对一组,组播地址:224.0.0.0~239.255.255.255,其中 224.0.0.0~224.0.0.255 为组播预留地址,MulticastSocket
    3. 广播:一对多,地址:255.255.255.255,局域网中的都能收到
  2. TCP 通信:
    1. 服务端:ServerSocket(int port)Socket accept()InputStream getInputStream()void close():创建服务器端的 socket 对象;监听客户端的连接,返回一个 Socket 对象;获取输入流,读数据,并把数据显示出来;释放资源。
    2. 客户端:Socket(String host, int port)OutputStream getOutputStream()void close():创建客户端的 socket 对象,连接指定服务器端;获取输入流,写数据时使用转换流InputStreamReader适配中文,还可以用缓冲流BufferedReader包裹转换流提高读取效率;释放资源。

# 反射

  1. 反射机制是在运行状态中,对于任意一个类,都能够知道这个类的所有属性和方法;对于任意一个对象,都能够调用它的任意一个方法和属性;这种动态获取的信息以及动态调用对象的方法的功能称为 Java 语言的反射机制。
  2. 有三种方式:
    1. 源代码阶段Class.forName("全类名(包名+类名)")
    2. 加载阶段类名.class
    3. 运行阶段对象.getClass()
  3. 利用反射获取构造方法:
    1. public Constructor[] getConstructors():获取所有公共构造方法
    2. public Constructor[] getDeclaredConstructors():获取所有构造方法
    3. public Constructor getConstructor(Class<?>... parameterTypes):获取单个公共构造方法
    4. public Constructor getDeclaredConstructor(Class<?>... parameterTypes):获取单个构造方法
  4. Constructor 类中用于创建对象的方法:
    1. public T newInstance(Object... initargs):根据指定的构造方法创建对象
    2. setAccessible(boolean flag):设置为 true,表示取消访问检查,暴力反射,可以使用 private 修饰的属性方法,通用的!!!
    3. getModifiers():获取修饰符,通用的!!!
    4. getName():获取构造方法名,通用的!!!
    5. getParameterTypes():获取构造方法参数列表
    6. getExceptionTypes():获取构造方法异常列表
    7. getParameters():获取构造方法参数列表
  5. class 类中用于获取成员变量的方法:
    1. public Field[] getFields():获取所有公共成员变量
    2. public Field[] getDeclaredFields():获取所有成员变量
    3. public Field getField(String name):获取单个公共成员变量
    4. public Field getDeclaredField(String name):获取单个成员变量
  6. Field 类中用于创建对象的方法:
    1. void set(Object obj, Object value):设置指定对象变量值
    2. Object get(Object obj):获取指定对象变量值
    3. getType():获取成员变量类型
  7. class 类中用于获取成员方法的方法:
    1. public Method[] getMethods():获取所有公共成员方法,包括继承的
    2. public Method[] getDeclaredMethods():获取所有成员方法,不包括继承的
    3. public Method getMethod(String name, Class<?>... parameterTypes):获取单个公共成员方法
    4. public Method getDeclaredMethod(String name, Class<?>... parameterTypes):获取单个成员方法
    5. getExceptionTypes():获取成员方法异常列表
  8. Method 类中用于创建对象的方法:
    1.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obj, Object... args):调用指定对象方法
    2. 参数一:用 obj 对象调用该方法;参数二:调用方法的传递的参数(可以为空),返回值:方法的返回值
  9. 反射的作用:
    1. 获取任意一个类中的所有信息
    2. 结合配置文件动态创建对象

# 动态代理

  1. 代理可以无侵入式的对目标对象进行功能增强,而且可以很方便的对目标对象进行各种切面的操作。调用者->代理->对象
  2. 代理里面就是对象要被代理的方法
  3. 通过接口保证代理的样子,后面的对象和代理需要实现同一个接口,接口中就是被代理的所有方法
  4. java.lang.reflect.Proxy类:用于创建代理对象的类,提供了很多方法,但是我们用的最多的就是newProxyInstance()方法。
  5. 创建一个代理,示例:
// 比如已经定义了一个接口Star和一个类BigStar实现了Star接口并且有一个sing方法
// 创建一个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tar{
   void sing(String songName);
}
// 创建一个类
public class BigStar implements Star{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BigStar(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sing(String songName){
      System.out.println("唱歌:" + songName);
   }
}
// 创建一个代理类
public class ProxyUtil{
   public static Star createProxy(BigStar bigStar){
      Star star = (Star)Proxy.newProxyInstance(
         bigStar.getClass().getClassLoader(), // 类加载器 // ProxyUtil.class.getClassLoader()
         bigStar.getClass().getInterfaces(), // 被代理类实现的接口 // new Class[]{Star.class}
         new InvocationHandler(){ // 处理器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System.out.println("唱歌前");
               Object obj = method.invoke(bigStar, args);// 调用被代理类的方法
               System.out.println("唱歌后");
               return obj;
            }
         }
      );
      return star;
   }
}
// 创建一个代理对象
BigStar bigStar = new BigStar("鸡哥");
Star proxy = new ProxyStar(bigStar);
proxy.sing("歌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 泛型

  • 什么是泛型:JDK5 引入的特性,可以在编译阶段约束操作的数据类型,并进行检查。好处如下:
    1. 统一数据类型
    2. 把运行时期的问题提前到了编译期间,避免了强制类型转换可能出现的异常,因为在编译阶段类型就能确定下来。
  1. 泛型中不能写基本数据类型

  2. 指定泛型的具体类型之后,传递数据时,可以传入该类类型或者其子类类型

  3. 如果不写泛型,默认是 Object

  4. 泛型类、泛型方法、泛型接口

  5. 泛型不具备继承性,但是数据具备继承性

  6. 泛型的通配符:?: 表示不确定的类型

    1. ? extend E: 表示可以传递 E 或者 E 所有的子类类型
    2. ? super E: 表示可以传递 E 或者 E 所有的父类类型
  7. 使用场景:

    1. 定义类、方法、接口的时候,如果类型不确定,就可以定义泛型
    2. 如果类型不确定,但是能知道是哪个继承体系中的,可以使用泛型的通配符

# xml

# schemaLocation

XML Schema提供了两个在实例文档中使用的特殊属性,用于指出模式文档的位置。这两个属性是:xsi:schemaLocationxsi:noNamespaceSchemaLocation,前者用于声明了目标名称空间的模式文档,后者用于没有目标名称空间的模式文档,它们通常在实例文档中使用。

  1. xsi:schemaLocation属性的值由一个 URI 引用对组成,两个 URI 之间以空白符分隔。第一个 URI 是名称空间的名字,第二个 URI 给出模式文档的位置,模式处理器将从这个位置读取模式文档,该模式文档的目标名称空间必须与第一个 URI 相匹配。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 声明默认的名称空间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 声明 `XML Schema`实例名称空间`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并将xsi前缀与该名称空间绑定,这样模式处理器就可以识别
   // `xsi:schemaLocation`属性。`XML Schema`实例名称空间的前缀通常使用xsi。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 使用`xsi:schemaLocation`属性指定名称空间`http://maven.apache.org/POM/4.0.0`和模式位置`https://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相关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s://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 。。。。 -->
</projec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XML Schema推荐标准中指出,xsi:schemaLocation属性可以在实例中的任何元素上使用,而不一定是根元素,不过,xsi:schemaLocation属性必须出现在它要验证的任何元素和属性之前。
  2. 此外,要注意的是,XML Schema推荐标准并没有要求模式处理器必须要使用xsi:schemaLocation属性,某些模式处理器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得到模式文档的位置,而忽略xsi:schemaLocation属性。
  3. xsi:noNamespaceSchemaLocation属性用于引用没有目标名称空间的模式文档。与xsi:schemaLocation属性不同的是,xsi:noNamespaceSchemaLocation属性的值是单一的值,只是用于指定模式文档的位置。
  4. xsi:schemaLocation属性一样,xsi:noNamespaceSchemaLocation属性也可以在实例中的任何元素上使用,而不一定是根元素,不过,xsi:noNamespaceSchemaLocation属性必须出现在它要验证的任何元素和属性之前。
  5. 此外,要注意的是,XML Schema推荐标准并没有要求模式处理器必须要使用xsi:noNamespaceSchemaLocation属性,某些模式处理器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得到模式文档的位置,而忽略xsi:noNamespaceSchemaLocation属性。

# Errors

# 导包或切版本错误

报错场景:导入一个新的项目,导包异常。

  • 报错原因:可能是导入的过程中非正常关闭 idea 或者网络异常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包下载不全。 解决方法:
  1. 找到你现在这个版本对应的包需要是 x.x.x 的,通过 idea 帮你重下包或者手动删掉自己添加然后更新
  2. 找到报错提示的路径,删掉对应的包,然后 build -> rebuild project,或者右键项目,maven -> reimport

# 查看有效依赖

在 pom.xml 上右键,找到最下面的 Maven > 显示有效的POM

# 添加依赖和插件

dependency-check-maven为例,它可以检测依赖漏洞,生成一个dependency-check-report.html

<!-- ... -->
<dependencies>
   <!--        代码依赖包安全漏洞检测-->
   <!-- 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org.owasp/dependency-check-maven -->
   <dependency>
      <groupId>org.owasp</groupId>
      <artifactId>dependency-check-maven</artifactId>
      <version>6.5.2</version>
   </dependency>
   <!-- ... -->
</dependencies>

<build>
   <!-- ... -->
   <plugins>
      <!--        代码依赖包安全漏洞检测-->
      <plugin>
         <groupId>org.owasp</groupId>
         <artifactId>dependency-check-maven</artifactId>
         <configuration>
            <autoUpdate>true</autoUpdate>
         </configuration>
         <executions>
            <execution>
               <goals>
                     <goal>check</goal>
               </goals>
            </execution>
         </executions>
      </plugin>
   </plugins>
   <!-- ... -->
</build>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 HttpUtil 工具类

参考自 okhttp,OkHttpUtil 针对 OKHttp 做了一层封装,使 Http 请求变得无比简单。

# OKHttpUtil 功能

  • 根据 URL 自动判断是请求 HTTP 还是 HTTPS,不需要单独写多余的代码。
  • 默认情况下 Cookie 自动记录,比如可以实现模拟登录,即第一次访问登录 URL 后后续请求就是登录状态。
  • 自动识别 304 跳转并二次请求
  • 支持代理配置
  • 支持 referer 配置
  • 支持 User-Agent 配置
  • 自动识别并解压 Gzip 格式返回内容
  • 支持 springboot 配置文件
  • 极简的封装调用

# 引入

<dependency>
    <groupId>io.github.admin4j</groupId>
    <artifactId>http</artifactId>
    <version>0.4.4</version>
</dependency>
1
2
3
4
5

# get

Response response = HttpUtil.get("https://github.com/search", Pair.of("q", "okhttp"));
System.out.println("response = " + response);
1
2

# post

// JSON 格式的body
Response post = HttpUtil.post("https://oapi.dingtalk.com/robot/send?access_token=27f5954ab60ea8b2e431ae9101b1289c138e85aa6eb6e3940c35ee13ff8b6335", "{\"msgtype\": \"text\",\"text\": {\"content\":\"【反馈提醒】我就是我, 是不一样的烟火\"}}");
System.out.println("post = " + post);

// form 请求
Map<String, Object> formParams = new HashMap<>(16);
formParams.put("username", "admin");
formParams.put("password", "admin123");
Response response = HttpUtil.postForm("http://192.168.1.13:9100/auth/login", formParams);
System.out.println("response = " + response);
1
2
3
4
5
6
7
8
9
10

# HttpJsonUtil

返回格式为 JSON 的 可以使用 HttpJsonUtil 自动返回 JsonObject。

JSONObject object = HttpJsonUtil.get("https://github.com/search",
                     Pair.of("q","http"),
                     Pair.of("username","agonie201218")
                  );
System.out.println("object = " + object);
1
2
3
4
5

# 文件上传

File file = new File("C:\\Users\\andanyang\\Downloads\\Sql.txt");
Map<String, Object> formParams = new HashMap<>();
formParams.put("key", "test");
formParams.put("file", file);
formParams.put("token", "WXyUseb-D4sCum-EvTIDYL-mEehwDtrSBg-Zca7t:qgOcR2gUoKmxt-VnsNb657Oatzo=:eyJzY29wZSI6InpoYW56aGkiLCJkZWFkbGluZSI6MTY2NTMwNzUxNH0=");
Response response = HttpUtil.upload("https://upload.qiniup.com/", formParams);
System.out.println(response);
1
2
3
4
5
6
7
  • 文件上传,可以传到本地,也可以传到云端,一般放在专用的文件服务器上,比如阿里云的 OSS 服务。
  • 上传本地细节
    1. 前端 form 表单设置:<from action='upload' method='post' enctype='multipart/form-data'><input type='file' name='image'/><input type='submit' value='提交'/></from>
    2. 服务端:设置一个@RestController,配置@PostMapping("/uploadPath"),参数设置为@RequestParam("image")MultipartFile file,这样可以不用跟前端的name属性绑定,然后通过file.transferTo(new File("D:\\xxx\\xxx\\" + newName))保存到本地。
    3. 为了防止文件名冲突,获取文件的原始名称:String oName = file.getOriginalFilename();(可能还需要处理一下),使用 uuid:String newName = UUID.randomUUID().toString().replaceAll("-", "") + oName.substring(oName.lastIndexOf('.'));,然后再把俩名字拼接一下,这样就可以保证文件名不重复。
    4. SpringBoot 中,文件上传默认单个文件最大大小为 1MB,可以在application.properties中设置spring.servlet.multipart.max-file-size=10MB,设置最大文件大小为 10MB。当一次同时上传多个文件时还可以设置最大请求大小:spring.servlet.multipart.max-request-size=100MB
  • 阿里云 OSS,接收上传的图片,将图片存储起来(OSS),返回图片访问的 url。参考官方示例,还需要购买相应的服务
  • 配置文件:
    1. 参数配置化:通过@Value("${配置文件中的aliyun.oss.accessKeyId}")注解注入(对应 property 中的 key)
    2. xml(不推荐),property(不推荐),yml/yaml(推荐 yml,二者一样)配置文件
    3. @Data @Component @ConfigurationProperties(prefix = "aliyun.oss"),可以将配置文件中的属性值注入到实体类中,前提是实体类中的属性名和配置文件中的属性名一致,如果不一致,可以通过@Value("${xxx}")注解注入
    4. 3 中还需要引入一个依赖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boot-configuration-processor(可选),这样就可以在配置文件中通过aliyun.oss.accessKeyId来访问配置文件中的属性值了(IDEA 会有提示)
  • yml 基本语法:
    1. 大小写敏感
    2. 数值前必须有空格作为分隔符
    3. 使用缩进表示层级关系,只能用空格缩进
    4. 缩进的空格数目不重要,但是相同层级的元素必须左对齐
    5. #表示注释
    6. 开头没有特殊符号表示对象/Map 集合
    7. -开头表示数组/List/Set 集合

# 文件下载

HttpUtil.down("https://gitee.com/admin4j/common-http", "path/");
1

# HttpRequest 链式请求

// get
Response response = HttpRequest.get("https://search.gitee.com/?skin=rec&type=repository")
      .queryMap("q","admin4j")
      .header(HttpHeaderKey.USER_AGENT,"admin4j")
      .execute();
      System.out.println("response = " + response);

// post form
Response response = HttpRequest.get("http://192.168.1.13:9100/auth/login")
      .queryMap("q","admin4j")
      .header(HttpHeaderKey.USER_AGENT,"admin4j")
      .form("username","admin")
      .form("password","admin123")
      .execute();
      System.out.println("response = " + respons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MVC 三层架构

  1. User -> Controller -> Service -> Dao -> DB
    1. Controller: 接收前端请求,调用 Service 处理业务逻辑,返回结果
    2. Service: 处理具体的业务逻辑,调用 Dao 操作数据
    3. Dao: 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Object)(持久层),负责数据访问操作,CRUD。
  2. IoC: 控制反转,把对象的创建交给 Spring 容器来管理,而不是自己创建对象。(IOC 是一种编程思想,DI 是实现 IOC 的一种方式。对象的创建控制权由程序自身转移到外部容器)
  3. DI: 依赖注入,把对象的创建交给 Spring 容器来管理,而不是自己创建对象。(IOC 是一种编程思想,DI 是实现 IOC 的一种方式。)

# 注解简介

  1. 注解:注解是一种引用数据类型,编译之后也是生成 xxx.class 文件。
  2. 注解的作用:可以在不改变原有代码的情况下,对源代码进行功能的增强。
  3. 常见注解及其作用:
名称 说明 使用
@Component 声明 Bean 的基础注解 不属于以下三类时用此注解
@Controller @Component 的衍生注解 标注在控制器类上
@Service @Component 的衍生注解 标注在业务类上
@Repository @Component 的衍生注解 标注在数据访问类上(由于与 MyBatis 整合,用得少),默认 Bean 名称是类名首字母小写
@Bean
@RestController
@SpringBootApplication 包扫描,默认扫描当前包及其子包 包含@ComponentScan
@RequestMapping
@ComponentScan 指明要扫描的包
@
@Autowired 自动装配,由 Spring 提供 默认按照类型进行如果存在多个类型相同的 Bean,会报错,要通过一下三个注解来解决
@Primary 想让哪个 Bean 生效就在哪个上加上 设置优先级
@Qualifier 声明使用哪个 Bean 和@Autowired 一起使用,只需声明 Bean 名称
@Resource 声明使用哪个 Bean,由 JDK 提供 直接声明 name=Bean 名称
@Override 重写 用于修饰方法,表示该方法是重写父类的方法
@Deprecated 过时 用于修饰类、方法、属性,表示该类、方法、属性已过时
@SuppressWarnings 抑制警告 用于修饰类、方法、属性,表示忽略指定的警告
@SafeVarargs 安全类型可变参数 用于修饰方法,表示方法的可变参数是安全的
@FunctionalInterface 函数式接口 用于修饰接口,表示该接口是函数式接口

# 单表设计

参考 SQL

# 多表设计

  1. 外键约束 foreign key:保证多张表中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不能随意删除改动数据,又叫物理外键。缺点如下:
    • 影响增删改的效率(需要检查外键关系)
    • 仅用于单节点数据库,不适用于分布式、集群场景
    • 容易引发数据库的死锁问题,消耗性能
  2. TODO

# 登录校验

常用有三种:客户端会话跟踪 Cookie、服务端会话跟踪 Session(依赖 Cookie)、token(令牌)

存储在客户端浏览器,是 http 协议默认支持的技术,不可控:用户可以在浏览器设置中选择禁用或删除 Cookie,从而限制网站对其信息的跟踪和存储。安卓 ios 应用无法使用?手机浏览器可以使用 cookie!cookie 不能跨域,浏览器隐私政策越来越严格!

  • 会话管理:网站可以在用户访问期间跟踪用户的会话状态,例如登录状态、购物车内容等。
  • 用户跟踪:网站可以识别和跟踪用户的行为和偏好,以便提供个性化的体验。
  • 认证和授权:网站可以使用 Cookie 来实现用户登录和授权,以保护用户的隐私和安全。
  1. Cookie请求头: Cookie: <cookie-name>=<cookie-value>; <cookie-name>=<cookie-value>; ...
  2. Set-Cookie响应头: Set-Cookie: <cookie-name>=<cookie-value>; Expires=<date>; Domain=<domain-value>; Path=<path-value>; Secure; HttpOnly
  3. 上述都是浏览器自动处理的,前端可以通过document.cookie来获取当前网站的所有 cookie,也可以通过document.cookie = "name=value"来设置 cookie,但是这样设置的 cookie 是会话级别的,浏览器关闭后就会失效,如果想设置持久化的 cookie,需要设置ExpiresMax-Age属性,Expires是一个时间戳,Max-Age是一个时间段,两者都是设置 cookie 的有效期,如果两者都设置了,那么Max-Age优先级更高,Domain是 cookie 的作用域,Path是 cookie 的路径,Secure表示只有 https 协议才能发送该 cookie,HttpOnly表示只有 http 协议才能发送该 cookie,这两个属性都是为了防止 cookie 被劫持,HttpOnly还可以防止 XSS 攻击。而后端可以通过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request.getCookies()来获取所有的 cookie,也可以通过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response.addCookie(cookie)来设置 cookie,cookie.setMaxAge(60 * 60 * 24 * 7)设置 cookie 的有效期为 7 天,cookie.setPath("/")设置 cookie 的作用域为整个网站,cookie.setHttpOnly(true)设置 cookie 只能通过 http 协议发送,cookie.setSecure(true)设置 cookie 只能通过 https 协议发送,cookie.setDomain("localhost")设置 cookie 的作用域为 localhost,cookie.setPath("/user")设置 cookie 的作用路径为/user,cookie.setValue("value")设置 cookie 的值为 value,cookie.getName()获取 cookie 的名称,cookie.getValue()获取 cookie 的值,cookie.setMaxAge(0)设置 cookie 的有效期为 0,即删除 cookie。

# Session

存储在服务端(安全),依赖 Cookie,可以跨域共享 session(比如 redis)但是存在安全风险!session 是基于 cookie 的,session 的 id 是存在 cookie 中的,session 的数据是存在服务端的,session 的 id 是随机生成的,唯一,不可伪造,不可预测,不可修改,不可重复,不可盗用,不可删除。集群下不可直接使用,继承了 cookie 的缺点。

  1. Session 的用法:

    • HttpSession session = request.getSession()获取 session,如果没有 session,就创建一个 session,如果有 session,就返回该 session。(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session.getAttribute("name")获取 session 的属性值
    • session.setAttribute("name", "value")设置 session 的属性值
    • session.removeAttribute("name")删除 session 的属性值
    • session.invalidate()销毁 session
  2. Session 会在 Cookie 中增加一个属性:JSESSIONID=xxxxx

  3. 为了在跨域场景下实现会话共享,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替代方案:

    • 跨域身份认证:可以使用 OAuth、JWT 等跨域身份认证机制,将用户认证信息存储在 token 中,然后通过 token 在不同域名之间传递用户身份信息。
    • 跨域代理:可以设置一个位于同源域名的服务器作为代理,处理跨域请求并转发给目标域名的服务器,从而绕过浏览器的同源策略。
    • 跨域共享 SessionID: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可以将 SessionID 作为 URL 参数传递给其他域名,实现一定程度的跨域会话管理。但这种做法可能会有安全风险,需要谨慎处理。
  4. 优点:

    • 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Session 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相比于 Cookie 存储在客户端,更加安全,用户无法直接修改或访问会话数据。
    • 安全性较高:Session ID 存储在 Cookie 中,而实际的会话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这样可以避免敏感数据暴露在客户端。
    • 更大的数据容量:相比于 Cookie 的 4KB 限制,Session 可以存储更大量的数据,适用于存储较大的用户会话信息。
    • 支持复杂的数据结构:Session 可以存储复杂的数据结构,如对象、数组等,便于存储和处理用户相关信息。
    • 可自定义过期时间:开发人员可以设置 Session 的过期时间,让用户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登录状态。
  5. 缺点:

    • 占用服务器资源:Session 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对于高并发和大量用户访问的网站,会占用服务器资源,增加服务器负担。
    • 不适合分布式环境:在分布式环境中,不同的服务器无法共享 Session 数据,这会导致用户在不同服务器上切换时,会话状态丢失。
    • 存储开销:Session 需要在服务器端存储会话数据,对于大规模的网站,需要考虑存储开销和数据备份等问题。
    • 不支持跨域共享:由于浏览器的同源策略,Session 无法在不同域名之间共享,这限制了其在跨域场景下的应用。
    • 可能导致内存泄漏:如果不正确地管理 Session,会导致内存泄漏问题,尤其在长时间不活动的会话中。

# Token 令牌技术

  1. 优点:
    • 支持 PC 端、移动端
    • 解决集群环境下的认证问题
    • 减轻服务器端的存储压力
    • 无状态,可扩展性强
  2. 缺点:需要自己实现
  3. JWT:JSON Web Token,是一种基于 JSON 的开放标准(RFC 7519),用于在各方之间作为 JSON 对象安全地传输信息。主要使用场景一般是用来在身份提供者和服务提供者间传递被认证的用户身份信息,以便于从资源服务器获取资源。JWT 本身是一种无状态的、轻量级的身份验证和状态管理机制,由三部分组成:Header、Payload 和 Signature。
  4. JWT 组成:
    • Header:头部,用于描述关于该 JWT 的最基本的信息,例如其类型以及签名所用的算法等。由于头部是一个 JSON 对象,所以它会被 Base64Url 编码后组成 JWT 的第一部分。
    • Payload:负载,用于存放实际需要传递的数据,例如用户 ID、用户名等。由于负载是一个 JSON 对象,所以它会被 Base64Url 编码后组成 JWT 的第二部分。
    • Signature:签名,用于对前两部分数据进行签名,防止数据篡改。签名的算法通常是 HMAC SHA256 或 RSA,通常需要提供一个密钥。由于签名需要对头部和负载进行签名,所以签名需要头部和负载进行 Base64Url 编码后组成 JWT 的第三部分。
  5. JWT 使用:
    • 引入依赖:io.jsonwebtoken.jjwt
@Test
public void genJwt(){
    Map<String,Object> claims = new HashMap<>();
    claims.put("id", 1);
    claims.put("username", "Tom");
    String jwt = Jwts.builder()
                    .setClaims(claims)// 要存储的内容
                    .signWith(SignatureAlgorithm.HS256, "itxxx")// 签名算法和秘钥
                    .setExpiration(new Date(System.currentTimeMillis()+24*3600*1000))
                    .compact();
    System.out.println(jwt);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TODO

# JVM 调优

JVM 调优主要指的是通过参数调整和代码优化来提高 Java 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

常见的 JVM 调优方式包括:

  • 设置堆内存大小(-Xms,-Xmx):防止内存溢出,但不要设置过大。
  • 设置新生代和老年代的比例:-XX:NewRatio,如 2 或 3,防止 Minor GC 过于频繁。
  • 优化垃圾回收器:使用 G1 或 ZGC 等更高效的垃圾回收器。
  • 关闭无用日志:-Xloggc:制定日志文件,只在需要的时候打开。
  • 避免全局锁:减少 sychronized 使用,采用 CAS、Lock 等乐观锁。
  • 合理使用缓存:利用好 JVM 缓存,如字符串缓存。
  • 采用并发编程:使用并发类替代同步操作,提高多线程效率。
  • 避免内存泄漏:及时关闭无用资源,避免被长期引用。
  • 启用 JIT 编译:-server 模式,并在运行阶段生成优化代码。
  • 其它工具优化:如使用 Visual VM 分析程序性能。

合理的参数调整和代码优化可以让 Java 程序运行更高效、平稳,这就是 JVM 调优的主要目的。

# 数据库分库分表和读扩散

  1. 游戏场景基本上就是玩家所有数据都放在一个二进制字段里比如 protobuf,读出来之后内存里玩家数据都是一个对象,这样就不用每次都去数据库查了,只有玩家数据变化的时候才会去数据库更新。

# 数据库分库分表

首先,MySQL 底层是用的 B+树,B+树的叶子节点是数据,非叶子节点是索引,所以 B+树的高度是固定的,所以查询的效率是固定的,不会因为数据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 MySQL 的查询效率是很高的。

如果所有的数据都放在一张表里,MySQL 底层 B+树的层级结构就可能会变得很高,不同层级的数据页一般会放在磁盘里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磁盘 IO 会变多,查询性能就会变差。所以要考虑数据库分表。

一般有两种:垂直分表和水平分表。

# 垂直分表

垂直分表是指将一张表按照列进行拆分,将不常用的列拆分到另一张表中,这样可以减少一次查询的数据量,提高查询效率。

MySQL 底层用 B+树的,B+树本质是由一个个 16KB 的数据页实现的,表里的一行行数据是放在数据页里的,当要查询数据表里的某行数据时,就可能将数据页从磁盘加载到内存中,也就产生了磁盘 IO,拆几列出去,那么数据表里的每行数据就会变少,单个 16K 数据页就能放下更多的行数,这样查询时需要的数据页就会减少,磁盘 IO 就会相应的减少,查询性能也就提高了。所以一次查询的数据量越少,查询效率就越高。

# 水平分表

水平分表是指将一张表按照行进行拆分,将表里的数据按照某种规则拆分到多个表中,这样可以减少单个表的数据量,提高查询效率。比如 user0 到 userN 分为一张表,userN+1 到 user2N 分为一张表,一般是 500W 到 2000W。这样查询时需要的数据表就会减少,磁盘 IO 就会相应的减少,查询性能也就提高了。

  1. 最常见做法:根据 id 取模进行分表。优点是简单,数据可以比较均匀的分到不同的表中,缺点是如果数据量不均匀,可能会导致某些表的数据量过大,查询效率降低。同时扩展性也不好,如果要增加表,需要重新分表,做数据迁移。
  2. 更好一点的做法:根据 id 范围进行分表。比如 user0 到 user1000 分为一张表,user1001 到 user2000 分为一张表,这样可以保证每张表的数据量比较均匀,查询效率也比较高,随着数据增多,表也会慢慢增多。但是这样的话,如果某个时间段只有某些 id 范围是活跃的,那么就可能会频繁读取某几张特定的表,也就是出现读写热点的问题,此时分表就没有起到分摊数据读写的压力的作用,查询效率就会降低。所以这种方式适合数据量比较均匀的场景。解决方法就是让 id 变得随机,比如 id 取 hash 值,这样就可以保证数据分布比较均匀。
  3. id 取模+id 范围进行分表。先用 id 范围去分表,然后在某个 id 范围内引入取模的功能,这样可以保证数据量比较均匀,同时也可以避免读写热点的问题。进而进行分库分表,分库分表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单个库单个表的数据量,提高查询效率,减少磁盘 IO,提高查询性能。

# 读扩散

分库分表为什么会引发读扩散问题?

  1. 读扩散是指在分库分表的场景下,一个查询需要查询多个库多个表,这样就会导致查询效率降低,磁盘 IO 增加,查询性能下降。比如一个查询需要查询 user 库和 order 库,user 库里的 user 表和 order 库里的 order 表,这样就会导致查询效率降低,磁盘 IO 增加,查询性能下降。
  2. 怎么解决读扩散问题?
    • 一般有两种解决方案:冗余和聚合。
    • 冗余:将需要查询的数据冗余到一个表中,这样就可以减少查询的数据量,提高查询效率。比如将 user 表和 order 表的数据冗余到一个表中,这样就可以减少查询的数据量,提高查询效率。但是冗余会导致数据一致性问题,需要考虑数据一致性问题。
    • 聚合:将需要查询的数据聚合到一个表中,这样就可以减少查询的数据量,提高查询效率。比如将 user 表和 order 表的数据聚合到一个表中,这样就可以减少查询的数据量,提高查询效率。但是聚合会导致表的数据量变大,查询效率降低,需要考虑表的数据量问题。

# 权限控制方案

权限方案类型 描述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 是一种广泛采用的权限控制方案。系统中定义了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具有一组权限,而用户被分配到一个或多个角色。通过控制用户角色的分配,可以实现对用户访问系统中不同功能和资源的权限控制。
基于权限的访问控制(Permission-Based Access Control) 这种方案将权限直接分配给用户,而不是通过角色来管理。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权限列表,控制用户对系统中各项功能和资源的访问。
基于资源的访问控制(Resourc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 这种方案将权限控制与资源本身关联起来。系统中的每个资源都有自己的访问权限,用户通过被授予资源的访问权限来控制其对资源的操作。
层次结构权限控制(Hierarchical Access Control) 这种方案基于资源和操作的层次结构来进行权限控制。系统中的资源和操作被组织成层次结构,用户被授予访问某个层次及其子层次的权限。
基于规则的访问控制(Rule-Based Access Control) 这种方案使用预定义的规则来确定用户对系统中功能和资源的访问权限。规则可以基于用户属性、环境条件或其他因素进行定义。
上次更新: 6/20/2024